菁英的優勢就是一場騙局。然而我們的文明都在抗拒這樣的言論。每一位正直之人都會同意競爭優勢應該是經由能力和努力掙得的,不是靠繼承與世襲而來。
嗨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本社會科學類的書籍 菁英體制的陷阱。雖說主要是再講述美國中產階級消失、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現象,但我認為很多的現象在台灣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也讓我有些心有戚戚焉。更別提先前我也曾拜讀過桑德爾教授的相關著作<成功的反思>、<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也對於這個現象相當感興趣,也讓我在讀這本書時感到非常有意思,所以想在這邊和大家分享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段落,以及我個人的一些想法!
誰說菁英就一定很快樂?上層菁英也是受害者之一?
菁英體制也對菁英本身造成傷害。菁英的養成需要富有的父母投資數以千計的小時與數以百萬美元計的資金來讓他們的孩子得到菁英教育。這些所謂的精英在工作上必須費盡心力,並無所不用其極的利用他們的教育來獲取當初投資的回報。菁英體制迫使一個個焦慮不安又虛偽不實的菁英陷入一場為保護所得與社會地位而殘酷無情的終身競賽。
這點其實在台灣的教育制度和風氣上並沒有太大的差距,從幼稚園開始就是家長之間的軍備競賽,數不完的才藝班、補習班和家教,花大錢也要送小孩到最好的學校讀書,而這些小孩也需要投入非常多的心力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為的就是能在這名為人生的競賽中卡到更好的位置,成為所謂的菁英階級,過上幸福美滿的人生。
但,為什麼現今心理疾病如此盛行?因承受不了壓力而罹患憂鬱症等疾病的人並不是少數,有些人甚至會因此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那些看起來光鮮亮麗的成功人士背後,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壓力和辛酸?每天汲汲營營的工作,卻還是害怕會被後面的人給追上、取代,這種無形的壓力,往往會使得這些菁英對於自己的生活感到不快樂,而外界的不諒解,更是會讓他們只能將這個情緒默默藏在心中,時間一久,鐵定會生病的。
菁英的競爭將美國的中產階級驅逐於魅力十足的射精生活核心之外,並且阻斷他們更上層樓 — 阻斷通往社會地位、獎勵、榮譽與財富之路的機會。雖然菁英體制的能量、雄心與創新改變了人類歷史的主流,但是現在卻將充沛的創意之源局限於越來越狹隘的菁英階層,與現實越來越疏遠,甚至脫離了廣大中產階級的想像範圍。
想必大家都曾聽過『能力越大,責任愈大』這類能者就應該多勞的語句,現今社會也是如此,忙碌工作似乎已經成為了成功的必備條件,越是優秀、能力好的人,往往需付出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而各項工作對於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也使得中產階級逐漸消逝,整個社會往 M 型化邁進(工作分布集中在高薪和低薪)
過去的貴族階級將工作交到中產階級手中,但菁英體制下的菁英工作者不但擁有技能,而且也願意勤奮工作。因為如此,他們自然也吸引經濟的關注。
圍繞一小批菁英人士繁重培訓與勤奮精神的經濟生活,已成文化的中心,每一位菁英人士所必須肩挑的負擔也因此更加沉重。然而菁英體制著重每位菁英所能產出的模式帶過狹隘,使他們不勝負荷。這種強調產出的模式逼迫菁英超載生產,同時形成勞動異化,為的就是能夠進入或是維持在菁英體制的內部聖殿中。
天才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這個天才不但能力好,還很勤奮。現在的社會風氣崇尚創造更多的價值、更努力的工作,而這也是現今許多菁英份子的寫照,而這不但造成中產階級和菁英階層的差距日益擴大,也讓這些人背負了更多的壓力和工作量,為了凸顯自己的價值,每位菁英都拚了老命的在工作崗位上付出,可這,真的是他們喜歡的生活模式嗎?我倒覺得這比較像是騎虎難下的局面,背負的期望越高,就越難以割捨、跳出這個老鼠賽局,加上旁人艷羨的眼光,都讓這些菁英被困在高壓、高負荷的工作中,不停的消耗著自己的心神。
菁英體制的陷阱-不公平的競賽
菁英體制的陷阱不只一個面向。一場真正但卻無法獲勝的競爭將勞工與中產階級排擠於優質的經濟生活之外,拒絕它們改善生活、提升所得與尊嚴的努力,同時也攔阻勞工與中產階級的子女接受爭取菁英工作所需的教育,使得他們重蹈父母因教育不足以致遭到高級工作拒絕的覆轍。
所謂階級複製,在現在的菁英體制下可謂是蓬勃發展。當你的父母擁有豐富的資源來培養你,給你最好的師資、讀最好的學校跟具有素養的言傳身教,很難想像那些缺乏資源且從小在較差環境長大的孩子們要如何和這些「菁英二代」競爭,人家一開始就在終點前起跑,還穿著高級的跑鞋,你一介穿草鞋的平民,該如何贏下這場不公平的競賽?只能任由這種情況一再發生,勞工階級或中產階級從此離菁英階層越來越遠。
菁英是造就出來的,不是靠著出生,不過也並非自學成材。
菁英與一般大眾的教育大相逕庭:不論是在人員、設備、方式、目的與學習計畫上都是如此。這樣的差異引領接受菁英教育的富家子女進入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這樣的生活方式與菁英人士的成人生活相互契合,自成一體。然而沒有甚麼簡單的方法能夠將這樣的生活方式予以定性,也沒有單一標準的量尺能夠衡量菁英教育與一般教育間的差距。就此觀之,富家子女早年的生活是由菁英教育所主導,而在成人後的生活則是由菁英工作所主宰。
我完全認同這個說法,正如同我上一段所說,資源的差距往往會是一個巨大的鴻溝,阻攔著中下階級的人跨越。而現今的菁英階級又不同於過往的貴族體系,比起前幾個世紀的那些好吃懶做的貴族,現在的菁英們可謂是無懈可擊。不但擁有豐富的資源,頭腦也比一般人要來的聰明,加上過於常人的勤奮與努力,這讓中產階級和勞工們根本沒有一絲獲勝的可能(在我身邊也有這種既聰明又多金本人還超級勤奮的人),這真的會使人感到無力且絕望,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去完成這些成就的,而中下階級就會被貼上不夠努力因而失敗的標籤,但事情真的是如此嗎?
勞工無用論?
菁英體制,包括其所蘊含的超高技能,努力學習與菁英階層勤奮的態度,益趨明白顯示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她使得一度是經濟生活中心的勞動與中產階級變成經濟需求多餘的一群。他造成大批人力變成冗員,被下貶至無產階級。在此同時,該體制也讓菁英階層變成自身人力資本與異業勞動的食利者,並且針對富家子弟施以嚴格、無情的工具性菁英教育。菁英體制把社會分割成無用與用盡一空兩大部分。
我們該怎麼辦?兩條改革之路
首先,教育,現今集中於富家子女奢侈鋪張的培訓,必須開放與融合性。入學申請的競爭性要降低,學習也不須令人耗盡心力,即使是在最頂尖的學校與大學也是如此。
其次,工作,現今被分成光鮮與晦暗的工作,必須讓中產階級勞動力重回經濟中心。現今由超高技能菁英把持的產業必須對廣大的中產階級開放。
其實我雖然覺得作者最後提的結論真的挺精彩,也都有扣合書中提到的理論和數字,提出來的也都是一針見血的改革方向,但這樣的現象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而且身為菁英階層的這些既得利益者,會如此好心地將他們所占有的優勢和資源讓出來嗎?我不這麼認為。
而雖說這本書全部都是在提及美國的狀況,也確實,現今菁英體制最為嚴重的國家就是他們,但在台灣,我認為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曾經的我,雖說算不上最頂尖的菁英階層,但至少也相差不遠,因而經常會沾染相關的壞習慣。像是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對於無法創造價值的工作感到歧視以及不理解為何有這麼多人無法學習高價值的技能,進而改變他們的人生,但殊不知,我早就陷入了菁英體制下的思維,忽略掉許多應該考慮進去的要素(包含出生、資源及教育環境等等),而把我所擁有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這一點我在閱讀桑德爾教授的著作時就有領悟,只是這本書又喚醒了我一些感觸,讓我再次省思、檢視自己。
最後,我還是認為要在短時間內改變這個情況實在不太現實,畢竟它太過合理且已愈發成熟,不過,我會希望我在看到這個體制下的缺陷後,能更提醒自己不要陷入菁英的老鼠賽局,總是為了他人的期望、外在的生育而活;同時,也要更同理中產階級和勞工們的心聲,去尊重每一份職業,畢竟社會就像一個精密的機器,每個人都是重要的齒輪,要磨合的順利才可以正常運行,所以雖然我沒辦法改變太多,但至少,在能力範圍內做好該做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