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間裡的大象》書籍觀後感|我們都知道,但我們不說: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的真相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本心理學相關的書籍 房間裡的大象。講述的是人們對於某些事情視而不見的現象,明明知道它的存在,卻又因為種種原因而說不出口(或是不說),這樣子的事件被稱為「屋裡的大象」,來比喻被眾人無視的事情真相。

雖然有大半部分是在說明這個經常發生的現象,讓我覺得很有趣,但並沒有看出這些資訊能給我帶來什麼實質上的幫助,但其實,仔細一想,我也會不知不覺將一些不願面對的事情給忽視,用「逃避」的方式來看待這些事情,其實,我身旁早就出現不知道多少隻大象了。這讓我著實吃了一驚,也試著去檢視我的情況;同時,書中的最後幾個章節也有向讀者說明,我們該如何破除這樣的狀態,勇敢去面對這些事情,實在是相當的有意思~

接著就如同老樣子,將我覺得很不錯的觀念和洞見整理給大家吧~

人,為甚麼集體沉默

一群人心照不宣的,佯裝沒看見彼此心知肚明的某件事

有趣的社會現象,沉默的串謀(國王的新衣)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國王的新衣」這個童話故事,當時的我們覺得很好笑,但其實仔細一想,這個故事也是有很深的寓意在裡面。作者用「沉默的見證」來形容這類視而不見的情形,在特殊情況下(例如權勢滔天、情感糾葛等等),而導致看見真相的我們選擇避而不談這件事,中國的著名故事<指鹿為馬>也是經典的案例之一。

這類「沉默的見證」最大的特色,在於每位串謀者對公開的秘密都了然於胸,卻公然談論裹足不前。正是這種「知道」與「承認知道」、「心裡明白」與「公開談論」之間所存在的基本張力,讓<國王的新衣>成了如此發人深省的社會生活寫照。

有時,否認是為了逃避痛苦

當出現某件惱人的事、威脅著我們的心理健康時,我們經常會啟動內心的閘門,阻止那些會讓我們不安的訊息進入自己的意識。

那些「可怕到言語無法形容」的事情,的確往往讓人們說不出口,這也就是為什麼,暴行的周圍,經常壟罩著凝重的沉默。

想必大家都有類似的經驗吧!明明知道某件事不太妙,應該要和對方好好講清楚,最後卻因為害怕破壞目前的關係、讓雙方陷入尷尬的局面,抑或是怕講出來會造成場面一度陷入尷尬等等,而選擇忽視。「察言觀色」對我們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技能,但我們又有多少次因為這樣的緣故,選擇扭曲我們所見的事實呢?

保持沉默,是一種積極的表現,他「既非啞口無言,也不是單純聽不到聲音而已」,而是「填補了談話間的停頓、裂痕與缺口」。人們有時會以「厚重」、「震耳欲聾」、「深沉」或「響亮」來形容沉默,這些形容詞似乎暗示著,沉默比言語更擲地有聲。

大家都有意無意的……繞過房間裡的大象

有些事情其實很重要,但人們卻會用「否認」,來拒絕承認這件事情的存在。這提醒了我們,沉默的串謀,並非圍繞著我們不小心忽略的、大體上難以察覺的事情,相反的,這類串謀其實是以我們刻意迴避、顯而易見的事情為中心。

這解釋了為什麼越來越多人用「大象」,來比喻此類串謀所意圖隱瞞的主題。

屋裡的大象。在屋子這個狹小的空間裡,放了一隻體型相當龐大的大象,其他在房間裡的人卻要裝作沒看見一樣,小心翼翼地繞過他,繼續做平常要做的事情。這樣的比喻真的很有趣,腦海裡情不自禁的浮現出了畫面,也對這個現象所帶來的感覺留下了更為深刻的印象。

原諒或假裝忘記別人未實現的承諾,就是「世故得體」?

有一種強大的社會壓力,要求我們不承認自己偶爾確實看到了或聽到了。社會不僅期望我們不去打聽有可能造成尷尬的問題,也期望我們就算聽到,也要假裝沒聽到這些可能造成尷尬「答案」,藉由不承認我們其實看到或聽到了,我們可以「得體」的佯裝自己「沒注意」到這些事情。

這和我前面幾段提及的內容十分相似,尤其在東方人的世界裡,「禮義廉恥」是非常重要的原則,我們經常會用所謂「遮羞布」做為藉口,選擇忽視許多令人尷尬或難堪的事情。很多時候只要你我不說破,大家都還是可以在一種詭異的平衡狀態下相處下去,但,這是正確的嗎?

權力,讓我們閉嘴

政治環境與沉默串謀。沉默與否認,則往往是權力分配不均的產物

這有點直指沉默的本質,若我們今天身分地位夠高、手上掌握的權力夠大,我們還需要針對這些事情保持沉默嗎?我就算說些甚麼,又有誰敢站出來指證我?這,就是權力不同所帶來的不一樣的樣貌。

你我之間,隔著「沉默的兩道高牆」

這裡作者用了昔日德國納粹的案例來說明這個現象。「沉默的高牆」這個理論最早由心理學家丹.巴旺提出,談的是昔日納粹施暴者與其子女的關係,然而諷刺的是,這套理論也適用於被害者與其子女的關係。畢竟,籠罩在大屠殺倖存者的凝重沉默,乃是源自於「兩股衝突力量的糾葛:倖存者的壓抑,以及其子女對於發掘真相的恐懼

而屋裡的大象之所以如此難談論的原因,就在於「不僅沒有人願意聆聽,也沒有人願意談論不肯聆聽這件事」。換言之,迴避大象的行為本身,就是一頭大象!我們非但迴避它,更不承認我們迴避它,也就是否認我們的否認。

真相的頭號大敵,是多數

沉默的旁觀者之所以成了幫凶,是因為當看著人們忽略某件事,會促使一個人否認事情的存在。正如顯示社會壓力如何影響認知的研究所示,當周圍似乎沒有人留意到你所看見或聽見的事情時,要信任自己的感官,繼續說服自己確有其事,在心理上就困難多了。

從兩人串謀到三人串謀(更別提人數更廣的串謀),牽涉了從純粹人際間的社會壓力,大幅度轉移到我們所謂的群體壓力。在群體壓力下,打破沉默事實上不僅讓某些個體感到不自在,更侵犯了神聖的社會禁忌,因此容易引發強烈的恐懼感。

群體迷思,這也算是多人串謀的一種變形。當我們看到大家都選擇視而不見時,此時便會有種無形的壓力摁住你,不讓你有機會站出來打破這個局面。這樣的心理因素是大家都會面臨到的,而絕大多數的人,也會選擇被這股力量給壓制,從而選擇忽視在他們面前的那隻大象(老實說我應該也會如此)

打破沉默不是揭密,只是「拆穿公開的秘密」罷了

要打破沉默的串謀,第一步,是必須承認屋裡存在著大象(畢竟,不承認正是公開的秘密的最大特徵),而且必須是「公開」承認。私下承認大象的存在,絕對無法終止牽涉了兩人以上的沉默串謀。

儘管打破沉默者扮演了知識先驅的角色,幫助我們「開啟視野」,把事情看得更透徹,但是整體而言,人們對他們是懷著怨恨的。看到小說中的孩子勇敢幫助同胞,看清他們浮誇的國王其實沒穿衣服,我們或許讀得津津有味,然而面對現實生活,當遇到真實人物試圖打破我們湊巧參與的沉默串謀時,我們的反應往往非常不同。

我們怨恨打破沉默者的部分原因,在於他們挑戰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圖像-背景結構,破壞我們認知上的平靜。更重要的,他們強迫我們公開面對我們刻意忽略或逃避,以避免受傷害或心煩的事情。

這點我認為完全正確。每次在上課、做簡報或是團體討論時,我總是很討厭那些打破現況、去做一些令人意想不到事情的人。例如指出團隊中不和諧的氣氛、組員們偷懶的情形,抑或是明確的講出老師的授課或簡報者的內容很爛等等,這類雖然是事實,但講出來卻會造成場面陷入尷尬的話。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會很想掐死他們,然後找個地洞鑽進去來逃離這詭異的氣氛。

不過,我現在想想,或許,直接地說出來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式。

噢,求你,讓我們談談屋裡的大象

沉默的串謀還會引發孤寂感。一個人確實注意到的事情,跟周遭人士願意承認注意到的事情之間如果出現落差,會傷害群體生活的核心本質,也就是彼此之間互為主體的共識情感,因而導致深沉的孤獨感。開放性的溝通可以拉近距離,而沉默則使人們彼此疏離。

俗話說,沉默就是同意。若對不當的行為保持沉默,我們無疑幫助它們正當化,隱約鼓勵了潛在犯行者將之視為確實可行,因而使得罪行沒有終止的一天。

總結

總的來說,這是很真實的一本書,「房間裡的大象」,我周遭又有多少這樣的事情呢?搞不好我也是沉默大眾的其中一人…而在我發現有這個現象之後,雖說我還無法直接影響他人,但先試著將自己分內的事情給做好我覺得就很了不起了!因此,我會時刻留意我自己有沒有不小心陷入「忽視屋裡的大象」這個情況。尤其我經常會逃避一些令我覺得難受、不好解決的難題,這其實或多或少,都有踏入這其中的陷阱,忽視很多我明明可以試著解決的問題。

所以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既然我已經知道問題在哪,也調整好心態去面對了,那麼,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也期待大家可以從這篇文章裡獲得屬於自己的洞見喔~

收到更多巫師札記的內容

總算在今年做出新嘗試啦!目前還是試營運版本的電子報!每個月我至少會寄出一篇關於我當月文章的摘要與重點整理,你可以針對有興趣的主題來閱讀!除此之外,我也會不定期的寫信分享近期的學習點和心得,也希望透過電子報來和大家有更緊密的互動!

只要訂閱巫師札記電子報,我就會免費寄出一份關於「如何提升閱讀效率」的電子書,幫助大家更有系統的吸收與學習書上的知識。日後也會持續分享有意義的內容,請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