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人生的十堂英雄課》的讀後心得。如果有看我前幾篇文章的朋友會知道,這一樣是由我近期很喜歡的作家 王浩一 先生所寫,題材依舊是從歷史人物解讀易經卦象與人生哲理,關於另外幾本書籍心得,建議大家可以點擊這個連結去查看,我自認寫得還算不錯,推薦給大家。
回到正題,這本書一樣寫了 10 位歷史人物的故事,並以此和讀者分享作者的感觸與他如何從這些故事上學到人生道理,每一篇都相當精彩。不過礙於文章篇幅,我僅會分享兩位我最喜歡的人物故事,並同樣附上我自己的看法,最後再替大家為此書做個總結與評分。
看完文章後,你會有以下三點收穫:
- 躬耕南陽的身影:諸葛孔明
- 得以善終的大功臣:郭子儀
- 我個人對這本書的評價與總結
躬耕南陽的身影:諸葛孔明
想必大家對於這位歷史上有著傳奇色彩的謀士並不陌生,《三國演義》中記載了他的諸多故事,幫助劉備三分天下,在混亂的東漢末年佔有一席之地。
關於他像是「草船借箭」、「隆中對」、「舌戰群儒」等故事我就不再多提,這本書用了另一個角度來看孔明,那就是在年輕時候的他,是如何鍛鍊自己的心智,不被外在的紛亂時局所擾,一直等到時間對了才出仕。
少年孔明與其人生導師張仲景
年僅十五的孔明當時因恰逢亂世,跟隨在叔父諸葛玄身旁,官拜豫章郡太守的叔父,在一次戰役中受傷,不得已只好退回襄陽休養。而當時安排的醫生正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醫聖」張仲景,他本身就是諸葛玄的好友,也是年少時孔明重要的生命導師。
張仲景是一位通曉萬般學術的大學者醫學家,其著作《傷寒雜病論》更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此書也被稱為「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當時的孔明因看到天下局勢混亂,最好的選擇便是退而藏之,隱身在黑暗的角落,不躁動,不可為。
二十七歲前的孔明積極鍛鍊心靈肌肉
和其他熱血青年不一樣,孔明在那個群雄紛起的亂世中,選擇了低調發育的路線。當時的人若決定要跟隨的君主,也就是所謂的「出仕」,即代表要和主子生死與共,因此更是不能輕易決定,當時的孔明便決定韜光養晦,等待時機的到來。
這段時間剛好孔明的叔父諸葛玄有病在身,在照顧叔父的同時,他也多了很多機會可以和叔父的幕僚、名士好友等人接觸,這對他日後發展也有極大的影響,年輕的外表下藏了一個老靈魂。在叔父去世之後,孔明便搬到大家耳熟能詳的「隆中」,開始了自耕自足的生活,一邊讀書一邊觀察天下大勢,等待明主的到來。
後續的發展想必大家都知道,劉備三顧茅廬換得了他的信賴,並以「隆中對」打造了三分天下的大局,三國鼎立也因此展開。當時的孔明二十八歲,在經過多年的積累之後,終於出仕,也在日後的天下中佔有一席之地,造就了輝煌的三國爭霸。
我的觀點:從不一樣的角度看孔明
我原先對孔明的印象就是「這傢伙就是個天才」、「出道即巔峰的大謀略家」,但卻忽略了他先前努力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都只看到他們光鮮亮麗的一面,認為這些成功人士一定天生命格不凡,肯定是一路順遂,只要呼吸就能獲得這些成就,但其實不然。
哪怕是孔明,也是從十幾歲開始就積極和經驗豐富的名士學習,中間也經過的幾年的沉澱與觀察期,最終才決定在劉備身上賭一把,憑藉自身對天下大勢的理解,成就了三國的霸業與輝煌。
這背後到底做了多少推算、又付出了多少努力?這是只看<三國演義>故事的我們所不知道的。
所以這次透過這本書,讓我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位歷史有名的人物,也更讓我知道沒有人天生就是英雄、天生就一定會成功,背後一定都有付出相當程度的努力,才有如今的回報。既然如此,那為何我不從現在開始努力呢?或許下一個成功的人便是未來的我,共勉之。
得以善終的大功臣:郭子儀
除了本身的故事吸引人以外,由於我自己也姓郭,在和別人自我介紹的時候都會說:「我姓郭,郭子儀的郭」,因此對他更有一絲親切感,這位唐代有名的名將到底有哪些經歷值得我們參考與學習?就讓我們來看看他的故事!
大器晚成的郭子儀
這位唐代名將的生涯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般輝煌,郭子儀在開始從軍之後,一路從小軍官升至朔方節度副使,再升到右威衛將軍,官拜三品,看似相當不錯,但在當時也就是個名氣不顯得將軍,長年在外鎮守邊疆的他也幾乎不被當朝皇帝認識,一直到「安史之亂」的發生才開始了他的光榮事蹟。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重大節點,關於安祿山的故事,大家多半都有在歷史課本或其他書籍上看過,這裡僅簡單帶過(有興趣請自行搜索),當時擔任「范揚節度使」的安祿山一舉攻下東都洛陽,自稱「大燕皇帝」,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離長安,舉國上下陷入混亂。
而當時的郭子儀已經五十九歲,臨危受命被指派為「朔方節度使」,接下了平亂的重責大任,且看這位已經從軍超過四十年的老將是如何撥亂反正,為唐朝平定這安史之亂。
大敗叛軍,一戰成名
當時的郭子儀接到詔令,率領五萬大軍前往護駕,也是當下唯一有戰力的主力部隊。好在郭子儀長年在邊疆鎮守,和外族回迄人有良好的關係,於是決定聯合回迄人的部隊,一舉展開大規模反攻,先是消除了朔方的後顧之憂,穩住當時的局勢,再帶兵直抵潼關,截斷長安叛軍的後路。
剛好當時叛軍出現內鬨,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殺死,一時間人心惶惶,當時的新君唐肅宗決定大反攻,在多日的血戰之下,叛軍終於敗退,郭子儀成功收復洛陽,光復長安城。
最後更是採用「正面佯攻,背後偷襲」的策略,殲滅與俘虜叛軍超過十萬人,至此再無反撲之力,安史之亂也到這邊告一段落,郭子儀成為了當時最有名的將領,官拜司徒,身受唐肅宗倚重。
功高震主的危險
在天下重歸安定之後,唐肅宗開始有了想大顯身手的想法,多次想要親自出兵攻打北方的安史之亂殘黨,而不想把功勞繼續郭子儀一人獨享,於是開始慢慢剝奪他的兵權,朝廷之上也多了不少閒言閒語,但充滿智慧的郭子儀知道,他現在的確風頭過盛,該如何避免歷年來各大名將因功高震主而被清算的結局?他選擇低調行事,不吵不鬧,放手讓唐肅宗做想做的事情。
之後雖然因為小人亂政而使得國家出現動盪,郭子儀依舊是最有力的武將,多次幫助唐朝平定動亂。可就在唐肅宗因病過世之後,新君主唐代宗卻又開始對他感到猜忌,終於在他人的挑撥之下被拔除了兵權。
臣德薄蟬翼,命輕鴻毛
不過郭子儀深知該如何明哲保身,在看到新主子時非忌憚他的訊號之後,他火速把唐肅宗過往所賜的一千多手詔書匯總為二十卷,上呈給唐代宗御覽,巧妙的表達自己的忠誠,同時寫了一段話自陳:
臣德薄蟬翼,命輕鴻毛,累蒙國恩,猥廁朝列。
會天地震盪,中原血戰,臣自北靈武,冊先皇帝,乃舉兵而南,大搜於岐陽。
先地憂勤宗社,託臣以家國…
這是這樣的舉動,及時以謙遜的姿態向唐代宗投誠,也讓對方想起兩年前(當他還是太子時)和郭子儀並肩作戰的過程,不禁潸然淚下,終於對這位功勳彪炳的名將所遭受的不公有了悔悟,但最後還是沒有還給郭子儀兵權,只能說果然君王都還是希望把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不過,郭子儀也因此得以善終,成為歷史上少數有個好結局的名將。司馬光更是在《資治通鑑》中評價郭子儀:「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羨,窮奢極欲而不非之。」其實倒也不是主不疑,而是郭子儀有足夠的智慧去消除對方的疑慮,最終得以平安終老。
我的觀點:急流勇退的智慧
從郭子儀的生涯可以看到,他確實是中唐時期的中流砥柱,幫助唐朝度過了安史之亂所帶來的混亂與不安,成為當代最有聲望的一位武將。
可能是因為年紀較高,對於權勢更有智慧與理解,郭子儀在掌握大權之後卻仍然知道進退,在兵權被稀釋的時候仍然不為所動,只有國家需要他時,他才會挺身而出,贏得了天下人的尊重。
雖說在看這些故事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對這些名將、功臣遭受君主的猜忌和小人的讒言陷害而感到不滿,但其實人一直都是這樣,忌妒比你優秀的人,害怕這些人會搶走你的位置,換到現在的職場也是一樣。
公司內的權力鬥爭,和古代君主與權臣之間的猜疑並沒有相差多少,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郭子儀一樣,位極人臣卻有足夠的雅量與智慧急流勇退?恐怕不多。
希望當我日後進入職場,在碰到類似的處境時,可以學學郭子儀展現出的「急流勇退的智慧」,不要被權勢沖昏了頭,保持謙遜的態度並在適當的時候離開。
總結:以史為鏡
我會給這本書 5 顆星的評價(滿分)。
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因為我很喜歡歷史類的書籍,而作者王浩一又是一位精通歷史且文筆非常好的作家,讓我在讀的時候可以看到很多有別於過往課本上看到的故事,從而深入了解歷史人物。
同時,作者也會在書中分享他對不同人物的看法,以及某些關鍵決定的評價,我們讀者便可以從這樣的過程中去思考與學習,從這些故事當中,我們學到什麼?唐太宗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大可以從歷史借鑑,進而得出哪些事情值得學習,哪些行為又應該盡量避免?
我很喜歡這種邊看歷史邊思考的過程,如果你也同樣喜歡這類書籍的話,可以先點選#歷史的標籤,我近期寫了不少相關書籍的文章,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