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Data Analytics Certificate】筆記:精準提問的技巧

如我在上一篇:【Google Data Analytics Certificated】第一章節筆記中提到,近期我正在 Coursera 上一堂數據分析的課程,會針對每個大章節去做重點摘要、學習進度規畫以及個人心得的分享。

這篇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在上週完成的第二章節 Ask Questions to Make Data-Driven Decisions 的筆記。

有看我上一篇文章的朋友應該會知道,數據分析的六大步驟分別是「ask – prepare – process – analyze – share – act」,第二章節著重的正是第一個步驟「ask 詢問問題」的詳細說明。我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和大家分享這個章節的幾個重點,最後附上我的進度安派與個人心得!

章節重點筆記

我會在這個段落,跟大家分享三大重點:「如何問出精準的問題」「Qualitative data v.s Quantitative data」以及「如何有效地和利害關係人共事」

如何問出問出精準的問題:SMART 原則

這個部分是這個章節的重點。在數據分析的第一步,透過問出精準的問題來釐清專案範疇、定義要解決的問題以及確認手上有多少資源是非常重要的事,這個環節做得好,能讓我們在之後的分析上省了很多功夫。

在這裡,教案給出的方向是大家或許聽過的 SMART 原則,但又有一點不同。如大家所知,這是五個詞的開頭縮寫組合而成,而這五個字分別是:

  • Specific 具體的
  • Measurable 可衡量的
  • Action-oriented 以行動為導向的
  • Relevent 和問題相關的
  • Time-bound 有時限性的
圖片來源:教案

我想,如果是已經在職場上打滾過一陣子,或是商管背景出身的朋友,應該都對這個 SMART 原則不陌生,不過,我這裡還是拿教案中的例子來跟大家詳細示範一下,SMART 原則可以怎麼使用:

假設今天我們拿到的 assignment 是 分析「那些剛買了新車的人會有什麼樣的特徵?」這時候,我們可以用 SMART 去問出下列問題。

  • Specific 具體的:這個問題有限制是購買「特定車種」的消費者嗎?
  • Measurable 可衡量的:是否有一個評分的系統或標準讓我們參考?
  • Action-oriented 行動為導向:這個問題的答案會因此影響我們推出新的配件或不同車種嗎?
  • Relevant 相關性:這個問題是否能讓我們找出那些可能買車的人的特徵,進而創造成交?
  • Time-bound 時限性:這個問題是否要把範圍限縮在這三年銷售量最好的幾款車種上?

透過詢問我們的主管、專案經理這些問題,我們可以更加清楚的定義接下來的方向,也能夠透過這個過程,和團隊一起討論是否有遺漏某些重點。

在定義完問題的範疇後,我們也可以透過直接訪問消費者來獲取第一手資訊,讓我們更加直接的得到想要的資訊。這時候,如何像目標受眾提問,也可以遵照 SMART 法則,去問出下列問題:

  • 如果今天以 1~10 為評分基礎(10 分最高),你覺得買車對你的重要程度有幾分?
  • 你最喜歡的 5 款車種是哪幾個?
  • 你買車的預算上限有多少?

透過蒐集不同消費者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搭配上一些觀察和公司內部的資訊,你便可以獲得非常多對你接下來的分析有幫助的資訊,這也是問出對的問題能帶來的成果。

而在蒐集「質化」資料的時候,我們也要盡可能問「開放性」的問題,讓對方多講出自己的看法,以讓我們獲得更多對方的想法,這也是在訪談、面試時要注意的事情。

【補充】需要避免問出的問題

這裡也補充一下教案有提到的「錯誤示範」,在問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小心,不要輕易用問題去影響對方的潛意識、或限縮對方的回答空間,這會讓回答不夠精準,有被操縱的嫌疑。我們來看一些範例:

  • Q:這件產品實在是太貴了吧?你覺得呢?

這個問題預先將「這個產品很貴」的想法強加在對方身上,就算他一開始覺得沒甚麼,價格搞不好對他沒甚麼影響。但在你這麼問之後,他的潛意識就會覺得,欸對,這東西好像真的很貴。於是回答自然也會圍繞在「產品很貴」上做論述,這是帶有「偏誤」的提問方式。

更好的問法應該是:「你覺得這個產品怎麼樣?」

  • Q:你對今天的服務還滿意嗎?

這個問題看似還可以,但仔細一看你會發現,當我們被問到這種問題的時候,只會有「滿意」、「還不錯」等簡短的回答。如果不是受到太多的委屈,我們也很難說出「服務很差」、「需要改進」等回答。這會讓蒐集到的資訊變的沒甚麼意義(能用的內容太少)

為了蒐集更準確、更詳細的意見,更好的問法會是:「對於今天的服務,您最滿意或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部分呢?」

Qualitative data v.s Quantitative data

這個部分則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在我們獲取資訊的時候,可以怎麼樣去做區分,在不同的問題裡,去挑選需要蒐集的數據類型。

Qualitative data 質化數據

正如同我在這段的標題所寫,大致上我們蒐集到的數據可以分為 Qualitative data 質化數據 以及 Quantitative data 量化數據 這兩種。我在這段想介紹的,是「質化數據」。

質化數據比較像是蒐集目標受眾的想法,從中得出一些對於問題的趨勢或大方向。常見的蒐集方式有「1 on 1 訪談」「社群平台上的留言」以及「針對特定族群的意見調查」等等,透過提問、面談等方式去紀錄這些人的想法,將其統整出和問題有關的結論,是我們比較常用質化數據做的事情。

Quantitative data 量化數據

這個就比較好理解了,我們經常看到的試算表、Excel 和資料庫中存放的資料,幾乎都是量化數據。量化,顧名思義就是要有數字,可以很直接地透過這些數字去分析出我們要的答案。

在蒐集量化數據上,除了公司內部系統可能會事先蒐集以外,其他常見的方法像是問卷調查、投票機制以及用到部分統計學的「Structured interviews 結構式訪談」。關於結構式訪談,因為我本身也不是很了解,這裡附上 MBA 智庫的解釋給大家參考。

教案圖片

小結

在我過往做相關專案的時候,也曾學習過質化與量化的概念。但是,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往往只能透過其中一個方式去做蒐集資料與驗證,畢竟,不論是找尋對的目標受眾進行訪談、問題的設計、一份好的問卷與調查,都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做規劃與驗證的。

因此,雖說最好的方法是兩者都做,然後進行交叉比對,但若在時間不夠的情況下,挑選其中一個較為擅長或較容易取得的數據去蒐集,會是比較合理的方式。

如何有效地和利害關係人共事

最後這一段比較像是老生常談,但在做專案的時候,光有良好的數據分析能力是不夠的,你需要多花心思在處理和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共事上,這也是這個單元會在最後提及「如何有效溝通」的原因。

我從教案中列舉出了以下 4 點:

  • 事前一同討論目標

做專案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那就是盡可能滿足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期望。因此,在開始做專案之前,建議可以先和利害關係人們討論想藉由本次專案達成的目標是什麼?藉由討論來確保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

  • 在必要的時候說「不」

利害關係人不見得每次都知道你的極限、你現在到底在忙甚麼,如果接到不合理的要求,例如時限過短、工作量過大等等,都要及時提出反映。向利害關係人說明原因,千萬別默默吞下來做,然後到了期限交不出來或是品質不佳,這只會讓你的努力白費,反而在對方眼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 針對意料之外的情況做準備

簡單來說,就是要做風險上的控管。試著列出我們接下來可能的流程,以及過程中會出現的意外因素,用沙盤推演的方式來做足準備,讓我們能在碰到問題時有更多的餘裕。

  • 多加溝通

這點應該不用我多提,要和團隊內的成員多加溝通。彼此之間要熟知對方的進度、碰到的困難以及共同的下一步。我們目前是否有在軌道上?能否在時間內完成目標?這些都是專案管理中很重要的因素,不論我們是專案領導者還是成員,都需要多加溝通以對其目標。

第二單元學習進度規劃

在第二單元,我認為大部分的內容都還是概念居多,並沒有太多難以吸收的知識。因此在學習上,我個人的感覺是非常順暢的。

課程的進度規劃是四週,但如果有看我第一篇文章的人會知道,這東西真的參考就好。第一週的概念部分,大約花 1~2 小時就可以搞定;中間的第二和第三週,則看你吸收的程度可以做調整,大約 4~5 小時可以上完,最後一週的課程加上單元考試,大約也是 2 小時可以完成。

當然,我會建議大家可以多留一些彈性時間,雖然這樣算下來,大約 10 小時就可以完成這個單元的課程。但考量到過程中會有精神不佳、沒心思學習的時候,所以我會多留給自己一些時間,大概花了 12 小時完成這單元。

我在這階段的時間安排一樣是每天約莫兩小時,分別在早上和下午,透過錯開時段來讓我能分別在這些時間中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最後在不到一週的時間就完成了這門課,進到第三單元(下次再分享)

而由於這個單元大部分都是觀念,我會建議大家可以針對重點去做紀錄,像我一樣在課程結束後稍加整理,看是要存放在自己的筆記本上還是分享出去。我個人覺得分想到自己的部落格或是 Medium 上都是很好的方式,可以 recap 一下這段時間的學習。

【心得分享】有些無聊但依舊期待後續章節

說實話,在上前兩個章節的時候,我個人是覺得有些小無聊。畢竟我過往也以有摸過數據分析,因此在很多的觀念上對我來說就像是老生常談。我更想學的,是那些新的概念、工具和專案流程。

不過,打下良好的基礎也是很重要的。我之所以願意從頭開始上課,就是為了想再次加深我對數據分析的觀念,會定期寫這類文章也是練習之一。

透過摘要並輸出這段時間的所學,讓我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又更上一層;同時,也讓我在之後忘記某些內容時,可以迅速回來查找,這也是我相當推薦大家撰寫心得、筆記並分享的原因。

最後,由於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上了一半以上的第三章節了,所以可以小劇透一下,後面的課程真的會比較精彩,除了學習基礎的 SQL 語法外,也會帶我們使用 kaggle、BigQuery 等數據分析師常用的平台。

如果你還沒開始上這門課,我會建議你還是靜下心好好熟悉這些觀念,並且習慣一下 Coursera 的教案模式,不然到了後面比較艱澀的內容時,會學得相當吃力(我今天就確實感受到難度了…)

總結來說,第二章節一樣不難,也難怪有很多大神在上這個課程的時候會先跳過前兩章。不過,重新學習數據分析的概念也讓我打下不錯的基礎,也順便練習用英文教材學習的思路,對我來說還是很棒的一次訓練。也希望大家在看完文章後,可以規劃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按照步調去學習。

如果在課程上有碰到什麼問題,都歡迎在底下留言提問,我會盡我所能的回答大家!

收到更多巫師札記的內容

總算在今年做出新嘗試啦!目前還是試營運版本的電子報!每個月我至少會寄出一篇關於我當月文章的摘要與重點整理,你可以針對有興趣的主題來閱讀!除此之外,我也會不定期的寫信分享近期的學習點和心得,也希望透過電子報來和大家有更緊密的互動!

只要訂閱巫師札記電子報,我就會免費寄出一份關於「如何提升閱讀效率」的電子書,幫助大家更有系統的吸收與學習書上的知識。日後也會持續分享有意義的內容,請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