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書籍觀後感|挑戰傳統的阿德勒心理學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被討厭的勇氣》的讀後心得。全書以哲學家和年輕人兩人之間對話的形式來說明「阿德勒心理學」的概念,幫助大家理解這個具突破性、且與傳統觀念不同的心理學,幫助我們找到真正的自己,獲得做自己的勇氣。

作者 岸見一郎 先生是日本赫赫有名的阿德勒學派的諮商師與顧問,從書中的對話也能看出,老師對於阿德勒心理學的理解相當透徹,對於許多尖銳的問題都能夠很清楚的解釋給讀者們理解。

看這本書時,經常會有觀念被挑戰、無法理解阿德勒的思想的時候,但往往能透過老師筆下的對話,讓我逐漸了解阿德勒心理學的宗旨,也難怪這本書會如此暢銷。

在這篇文章裡,我會摘錄兩個阿德勒心理學很吸引我的概念,並附上我個人的觀點和經驗分享。最後,會於文末附上我對這本書的評價與總結。看完文章後,你會有以下三點收穫:

  1. 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2. 誰說我們一定要成為特別的存在?甘於平凡的勇氣
  3. 我個人對這本書的評價與總結
購書連結:博客來

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這句話乍聽之下會覺得不合邏輯,但仔細想想,卻也的確是如此。阿德勒認為,要除去所有煩惱,唯有獨自一人存活在宇宙中,不過那是不可能的。

其實,我們人會感到寂寞、孤單,並不是因為只有自己一個人的緣故。當我們實際感覺到圍繞在我們身邊的社會、團體還有其他人將你排擠在外時,那才是真正的孤獨。

書中的這句話我覺得相當貼切:「我們就算要感受孤獨,也需要其他人的存在。換句話說,人,只有置身於社會的脈絡中,才能稱為一個人。

我對上述那句話相當有感,我之所以有時會覺得一個人走在路上怪怪的、不想一個人去吃飯,都是因為害怕別人投來怪異的眼光,怕被認為是一個怪咖或獨行者。正是因為處在社會的傳統觀念下,我才會感到孤獨。

自卑感,是一種主觀的認定

正如同我開頭所寫,這本書是一位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做展開。在這個段落,哲學家引用了自己的身高做為自卑感的解釋。身高僅有一百五十幾公分的哲學家,在過往因此而感到自卑時,他認為,這件事的問題在於:我賦予這樣的身高什麼意義?給它什麼樣的價值?

這和我之前從其他本書上看到的「事情本無意義,都是人賦予其意義的」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哲學家認為,他對自己的身高感受到的,只不過是和他人比較、在人際關係中所產生的一種「主觀的自卑感」。如果沒有其他可以比較的人存在,他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身高問題。

我很喜歡這個概念,對於事情的評斷標準其實沒有一定,全都取決於我們怎麼選。因此,自卑感其實並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我們自己「主觀的解釋」。只要改變自己的觀點,改變看待客觀事情的角度,世界會大不一樣。

最後哲學家分享,他在領悟這件事情後,發現了自己的身高可以讓和其談話的人感到沒那麼多壓力,並且引導對方講出真心話,這便是只有他這個身高能做到的優勢。所以,到底要將身高當成優點還是缺點,全都是交由主觀意識決定,掌控權一直都在我們手上。

自傲的人,同時有感到自卑

接下來這段我覺得蠻 Critical 的,有一針見血的感覺。哲學家提到,那些認為自己「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舉例)」的想法,反過來說會變成「只要學歷高,我就可以非常有成就感」,但這其實是自卑情結的另一種面向。

自卑情結簡單來說,是當理想無法達成時,會對自己產生一種低劣無能的感覺,開始把自卑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說出「因為A,所以達不到B」。這些人暗示的言下之意是:如果不是因為A,我其實是有能力、有價值的。

而自卑情結會發展成另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優越情節。這類人會因為深受自卑感所苦、不能接受無能為力的自己,最後決定用更加簡便的方式來彌補。那就是「表現的好像自己很優秀,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之中。」

有點抽象對吧!這裡給大家更具體的例子,在職場或身旁的朋友中,是不是會有一些喜歡刻意表示自己和一些有權有勢的人(像是幹部、班長或名人等)關係很好,藉機向別人展示自己有多特別,哲學家稱之為「展現權威」,也是優越情節的一種。

其他像是謊報學經歷、穿搭上極度崇拜名牌等,想讓別人覺得「我」好像很優秀的想法,就是一種虛偽的優越感,這些人其實骨子裡有很強烈的自卑感。

我對這段也相當有感,因為我前兩年也是個名牌愛好者,在買衣服或鞋子等穿搭品的時候,我基本上是非有牌子的不買,總感覺沒有這些品牌的加持,我好像什麼都不是。細細回想我當時的心態,確實在內心深處存在很深的自卑感,外面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其實心虛的很。

好在這兩年在廣泛閱讀、冥想和深度思考的鍛鍊下,我逐漸認清自己的內心,願意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以開放的心態度過每一天。比起以前,我確實快樂多了。

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競賽

講到自卑感,就不能不提所謂的「競爭意識」或「追求卓越」,我們之所以會感到自卑,很大一部份原因是看到別人的成功而對自己感到不滿,這種想要比別人更優秀的想法,其實是錯誤的。

阿德勒並不贊同這種態度,他提倡的是在同樣平坦的地面上,有人在前方一步步前進,後面也有人跨步向前,雖然大家前進的距離或速度各不相同,卻都走在平坦的地面上。對阿德勒來說,所謂的「追求卓越」指的應該是讓自己的腳向前跨一步,而不是非超越其他人不可的那種競賽。

簡單來說,就是「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向前跨步就行」,更不需要拿別人和自己做比較。

我們之所以努力成長,是為了讓自己更加進步,並不是為了要和誰競爭,比現在的自己更往前一步,才是他的價值所在。

我的觀點

其實這個大章節後面還有講述許多關於人際關係所引發的困境,但我這裡僅摘錄個人較有感的片段。對我而言,在知道「所有的煩惱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的煩惱」這個概念後,突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曾經的不得志、自卑和憂鬱,基本上都是因為人際關係帶來的壓力而造成。

很喜歡這個章節的最後一個段落:「除了你自己,沒有人會在意你長什麼樣子」。意思是讓我們不要太過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很多時候,對你來說很重要的事,在別人眼中根本不值一提,你今天長什麼樣子,其實也沒有多少人會注意,放寬心一點吧!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的事。

這陣子我也因為覺得先前過於在意周遭的人際關係而沒有好好檢視自己,於是減少了社交活動的比例,轉而投入內容的創作以及多和自己獨處。現在的步調實在太快,不論是上班族還是學生,每天都被無數的資訊追趕,好像沒有及時充實自己就會被這個世界拋下,也難怪心理疾病越來越多。

阿德勒心理學雖然很多觀念相當「危險」,但卻相當受用,在仔細思考過後,會發現事情真的是如此。多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活出理想中的樣子,事情本無意義,都是由我們自己定義的,決定權,一直都在我們身上。

Photo by Anthony Intraversato on Unsplash

甘於平凡的勇氣

正如同字面上的意思,這個章節想告訴大家的是:誰說我們一定要成為最特別的人?腳踏實地、平凡的過活也是可以的。

這點和我最近的價值觀不謀而合,也可能是我去年看這本書的時候默默種下的種子。我這陣子也讀了像是《人生四千個禮拜》《辭就好了》這類要我們放慢步調,活出自己節奏的書,配合「甘於平凡的勇氣」,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別把平凡和無能畫上等號

在這個競爭意識強烈的社會,我們都認為要不斷的往上爬,直到成為最特別的那一搓人為止才叫成功,總覺得我們的人生應該要有數不清的冒險故事,在歷史上留下濃厚的一筆,不知不覺將「平凡」和「無能」畫上等號。

但阿德勒認為,平凡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我們沒有必要刻意誇耀自己的優越性。

問問自己,為什麼需要變得特別?是因為無法接受「平凡的自己」吧?可是平凡、普通,真的不好嗎?真的就會低人一等嗎?事實上,我們不是都很平凡嗎?這一點,必須徹底想清楚。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

在這段的對談中,哲學家認為,若把人生當作一場登山攻頂的活動,大家都將登上顛峰為目標來進行的話,我們的人生會有一大半的時間都是在「半路上」。也就是說,當我們征服那座山後,「真正的人生」才開始,在那之前的上坡路只不過是「虛假的我」所度過的「虛假的人生」。

更何況,萬一你沒能登上頂峰呢?你該如何定義你的這一生?

因此,阿德勒認為這種傳統的「登上顛峰」思維是錯誤的,把人生想成登山的人,是把自己的人生當成一條線。由出生那一刻開始這條線,畫出大大小小的各種曲線後,到達頂點,不久便抵達死亡這個終點。依照這個想法,人生有大半時間都在「半路上」。

我們要做的,是把這一條線想像成一連串的點。如果我們用放大鏡去看粉筆畫出來的線條,會發現那條線其實是一連串的點,看起來像線條的人生是一連串的點,這意味著我們的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一連串被稱為「現在」的剎那。我們只能生活在「當下」,我們的人生僅僅存於剎那之間。

因此,我們沒有辦法將線條強加在他人身上。像是讀名校、進大企業、成家立業這種軌道去走,你就能通往幸福的人生,這種線條概念是錯誤的,我們的人生就只是一連串的點,不可能被規劃。

舞動的人生

雖然「一連串的剎那」這個觀念我一開始也消化了一陣子,但也不是沒有道理,結合這段「舞動的人生」,我想大家也會更容易理解。

哲學家說到,所謂的人生,可以想像成一圈又一圈跳著舞,跳著的每一個瞬間,成為一連串的剎那。然後當你回過神一看,才會發現:「啊!我已經來到了這裡!」

跳著「小提琴」舞的人之中,有人就這麼成為專業的小提琴家;跳著「司法考試」舞的人之中,也有人就真的當上了律師;跳著「搖筆桿」舞的人,或許就變成了作家。大家都各自去了不同的地方,沒有人會在「半路上」就結束。

只要跳舞的「當下」是充實的,就已經足夠。

這樣的想法,哲學家稱之為「實現式的人生」,若把它和前面提到的登山例子結合,只要我們開始「登山」的行為,就可以稱之為「實現式」了,最後有沒有到達山頂都無所謂。

看不見過去,也看不見未來

看到這裡,或許你會感到困惑:「如果沒有目標的話,那豈不是對未來一片模糊?」但這正是阿德勒所提倡的,我們應該為「此時、此刻」打上閃亮的聚光燈,更認真、而且只活在「當下」。如果我們覺得好像可以看到過去,也可以預估未來的話,那就證明我們沒有認真的活在當下。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你想要藉由回顧過去、預見未來,給自己一個免除責任的藉口。事實上,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情,和「當下」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未來會如何,也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當你認真地活在「此時、此刻」,根本不會想到這些事。

人生最大的謊言:沒有活在當下

突然間要接受「不去看過去,也不規畫未來的人生」這個觀念實屬困難,不過,對於活在當下的這個觀念,我是相當認同的。這裡我們要記住一個重要概念:不要用直線去衡量自己到了哪裡,而是要看看每一個剎那是如何度過的。

無論什麼時候,人生都是很單純的,一點也不沉重。只要認真地活在每一個剎那,沒有必要太過嚴肅。另外,我們要記住一點,當我們站在「實現式」的角度來看時,人生一直都是處於終結的狀態。

這樣想的話,就算在「當下」結束了人生,也不能稱之為不幸。人生不管是在二十歲還是九十歲結束,它任何時刻都是已經終結的、幸福的一生。

而最後,哲學家提到,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沒有活在「當下」。沉溺於過去、不斷張望未來,讓自己所有的人生都映照在微弱的燈光下,還以為自己看見了些什麼。目前為止的你一直無視於「當下」,只顧著摸索那根本不存在的過去和未來。在自己人生中每一個無可取代的剎那,編造了最大的謊言。

關鍵的一刻,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就在「此時此刻」。

我的觀點

在觀點部分我想把議題拆分成兩塊來分享,首先是關於「甘於平凡的勇氣」這件事。

必須承認,我在 20 歲之前,一直都希望能成為一個與眾不同、優於其他人的「領先者」,任何事都想和人比一比,不斷的追逐那些引人羨慕的 title、認識名校、大企業出身的同輩們,試圖讓自己脫穎而出。

若非一年多前疫情爆發,強行替我的生活按下暫停鍵,我想,現在的我應該仍汲汲營營在追求所謂「與眾不同的人生」的道路上吧!但正因為突然多了許多獨處的時間,我才開始正視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難道我一定要出人頭地、賺大錢才稱得上成功嗎?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經過不斷地自問自答,我慢慢擺脫了「我一定要變的很特別」的這個想法,開始透過寫文章、與人交談和積極閱讀來輸入與輸出我的想法,希望能一步步找到理想中的生活方式。

我現在理想中的生活是:不用賺大錢、不需要非常亮麗的頭銜,但是,我希望能達到以下幾點:

  1. 身體要保持健康
  2. 充分掌握自己的時間
  3. 和親朋好友間的關係融洽
  4. 持續在網路上和人分享我的想法
  5. 擁有多元的收入來源(被動收入),錢足夠過生活

只要達成上述幾點,我認為不管在哪裡,我都能活得很幸福。比起外表光鮮亮麗,但卻需要付出極高心力與時間成本的生活,我更喜歡平淡一點、自由一點,照著我喜歡的步調來走。

這裡也推薦一本我很喜歡的《辭職就好了》,作者提倡的「減速生活」與我的理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日後若我開始嘗試新的生活方式,也會在這個部落格上和大家分享!

接著來談談「活在當下」這個觀念。

我之所以能很迅速地理解並認同這個觀念,和我年少時就經歷過多次生離死別有關。從國中二年級到高中,這幾年間我先後送走了關係密切的爺爺奶奶,以及我的父親,這對我來說無疑是震撼教育,讓我早早就知道,死亡,其實離我們並不遠。

比起年事已高的爺爺奶奶,我父親在不到 50 歲時就離世。他的離開讓我深刻感受到,人生中,你永遠不會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做了那麼多的規劃,真的能派上用場嗎?我們連明天還會不會活著都不知道,擔心還有好久才會來的將來有意義嗎?

從那時候開始,我告訴自己,要好好地度過每一天,就算我明天就離開人世,我也能很自信的說:我不後悔,因為我有好好的活在每個當下。雖然我偶爾還是會有擔心未來會怎麼發展的壞習慣,但整體而言,我認為我一直都有努力的活在當下,做任何事都以不讓自己後悔為原則去投入。這讓我能更灑脫的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快樂且充實的活過每一天。

加上最近開始練習冥想和靜坐,這些動作能讓我更加專注在當下發生的事情,觀察自己的身體與想法,具體的感受周遭的一切。在這之後的每一天,我也會繼續貫徹這個原則,活出不後悔的人生。

總結

我會給這本書 5 顆星的評價(滿分)。

除了很多觀念和我自行發展出來的價值觀相符合以外,阿德勒心理學一直強調「改變的力量在自己身上」,不要因為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情,就因此被困在其中無法自拔;又或者因為人際關係的壓力而讓你舉步維艱,這些在阿德勒看來,都是我們為了保護自己而製造的藉口,從頭到尾我們都有能力改變。

我知道這樣的論述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但「良藥苦口」。阿德勒心理學雖然很多挑戰性的論點,但就我個人看來,事實真的就是如此,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活得更痛快、更灑脫,那麼阿德勒心理學會是很好的選擇。

最後想偷偷說一下,因為阿德勒這個派系有太多引發爭議的論點,而且如果解釋得不好,經常會被誤解為邪門歪道。因此雖然我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是支持的,也會依照他提供的一些觀點去思考,但我不會將這門學問推廣給身旁的人,怕會誤人子弟,把別人引到歪路上。

日後我會試著多找一些阿德勒學派的書來閱讀,看能否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屆時在更深入的和大家分享我對這門學問的理解與感悟!

Takeaway

  1. 專注於活在當下。這是我會時刻提醒自己的觀點,也希望我能持之以恆,不要因為生活困難就選擇逃避,還是要好好感受人生中的每一刻,才不枉費來人間一遭。

收到更多巫師札記的內容

總算在今年做出新嘗試啦!目前還是試營運版本的電子報!每個月我至少會寄出一篇關於我當月文章的摘要與重點整理,你可以針對有興趣的主題來閱讀!除此之外,我也會不定期的寫信分享近期的學習點和心得,也希望透過電子報來和大家有更緊密的互動!

只要訂閱巫師札記電子報,我就會免費寄出一份關於「如何提升閱讀效率」的電子書,幫助大家更有系統的吸收與學習書上的知識。日後也會持續分享有意義的內容,請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