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過和親密的人出現意見不合的狀況呢?尤其是在討論某些議題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認為對方應該會認同、甚至抱有和我們一樣的看法:「我這麼了解你,你一定是這樣想的」、「我對這議題的看法是這樣,你也同意吧!」
因為自己這樣認為,就覺得每個人的想法也會是這樣,甚至覺得如果經驗類似,對方的想法和思維也會和自己差不多。這個心態,在心理學上被稱作「錯誤共識效應」。
錯誤共識效應(False Consensus Effect)指的是人們傾向把自己的思維投射在它人身上,認定所有人都是用同一種方式思考。簡單來說就是:誤以為大家都和我想的一樣。
其實…這是一種認知偏誤!?
這個錯誤共識現象嚴格來說屬於一種認知偏誤,代表團體或個人高估了所有人與他們的看法、信仰或嗜好的相似程度。這其實和人們習慣用「可得性捷思法」來思考有很大的關聯,人們會下意識地用容易取得的資訊作為判斷依據,越容易浮現腦海的情境,人們就會判斷它發生的機率越高。
我個人很喜歡可得性捷思的概念,這會讓我在思考時特別注意一下自己是否有陷入偏誤?再簡化一點來說,可得性捷思講的是「人們對於未來的想像來自於過去的經驗,然而過去的記憶將常會扭曲我們的判斷能力」。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昨天看到了一則空難的新聞,那我們今天坐飛機時,只要機身稍微搖晃一下就會心驚膽戰;昨天如果看到一則有人被詐騙的新聞,今天接到陌生電話時便會格外小心…
尤其在這個假新聞遍佈、人們又不習慣查證資訊的時代,經常會不知不覺養成錯誤的觀念。關於這樣子的現象,心理學家統稱為人類思考的偏誤。
偏誤,其實這是人類在思考的過程中必定會出現得現象,知名的心理學家康納曼也寫過一本《雜訊》來解釋人類判斷的缺陷,而今天提到的錯誤共識效應只不過是其中一種。
史丹佛大學的知名實驗
關於錯誤共識效應,其實早在 1977 年就有做過一項知名的心理學實驗,是由史丹佛大學的 Lee Ross 教授所規劃,這個實驗是這樣的:
Lee Ross 和他的團隊提出了一系列的「衝突性情節問題」,要求在陸上隨機找到的受試者讀完之後做出一個「二選一」的選擇,然後再填寫一份問卷。
其中一個情境是,你剛從附近的超級市場離開,有一個穿著西裝的男士走過來詢問你是否喜歡在這裡的消費體驗。你很誠實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覺得這裡不但離家近,東西還物美價廉,是個很不錯的地方。
在你回答完之後,突然周遭出現了一批人,是一個攝影團隊,他們已經把剛剛的回答拍成影片記錄下來,想詢問你是否願意授權給他們,讓他們作為商業宣傳的廣告片段。
回答的選項很簡單:要 or 不要。
大家不妨想想看,你會如何選擇呢?
回答完情境題之後,剛剛有提到,受試者在回答完畢後需要填寫一份問卷。這個問卷的內容大致是說,你選了哪個選項?你認為在這個實驗中,選第一個選項的人有多少比例?選第二個選項的人又有多少?
你覺得呢?敏感一點的讀者朋友應該已經發現,這個問題想確認的,正是我們今天談的主題:錯誤共識效應。大家總是會下意識地認為「其他人想的和我應該差不多」,而實驗數據顯示也確實如此。
平均下來,那些選擇了「願意授權」的人認為會有大約 62% 的人和他們一樣選擇同意;而那些選擇了「不願意授權」的人,則認為會有 67% 的人和他們一樣,選擇不同意。
雖說數據上的準確性我也不敢掛保證,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個數據一定超過 5 成,代表人們傾向於認為大眾和自己的想法有較高的相似程度,成功的證實了人們會有錯誤共識的思考謬誤。
我的觀點:別過於強烈的相信自己的主觀意見
在看完這個心理學概念之後,我覺得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留意自己的思考是否有被侷限。特別是在和他人溝通時,如果有了先入為主的既定印象,便很可能會造成誤解和激烈爭吵。
正因為我們太容易相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也應該符合普世價值,當不一樣的意見出現時,我們會判定它為異端,應該予以矯正。殊不知錯的可能是我們自己!?
最近因為過年,和家人四處拜訪親戚,閒話家常之餘,經常可以聽到政治、國際時事等議題的討論。我覺得從這樣的對話中也可以看到「錯誤共識理論」的現象,本以為這些成長背景類似的親人們應該會有著較為相似的價值觀,也看得出我有部分親戚也是這樣認為,可是在討論的時候發現:ㄟ?怎麼不是這樣!
因此,很多時候會展開較為激烈的爭論,我自己有時也會有「對面這個人到底在說什麼鬼?」的想法。但其實,當雙方都冷靜下來,你會發現其實各有各的支持論點,本來這種事就沒有標準答案,只是我們都過於相信對方會和你有類似的想法,對你的主觀意件有太過強烈的自信,而聽不進他人的建議,這時就有些剛愎自用了。
在明白這點之後,我會建議大家在日後的溝通上,不要過於強烈的相信自己的主觀意見,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一些開放式的問題上,我們要抱持「開放」的心態,不要總是認為大家的意見都和你一樣,這只會讓溝通陷入無意義的迴圈,浪費彼此的時間。
🔔 總結一句:冷靜看待和自己不一樣的意見!虛懷若谷的思考事情的不同面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