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到每週一點深度分析系列文章,在這個系列中,我每個禮拜會挑選一件近期令我感興趣的時事和大家進行分享,內容大多是國際政局、科技與金融時事,偶爾穿插一些台灣的重要新聞!
這週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兩週前引起諸多討論的「台灣媒體亂象:網紅錫蘭踢爆的林偉帆到底是誰」,本來我這週是想寫一些科技時事,但當我無意中看到 Youtuber 錫蘭發布的<台灣媒體的下限能有多低>的影片後,我覺得有必要用一篇文章來分享我對目前台灣媒體現況的看法。
這篇文章會包含較多個人觀點,如果大家有想一起討論的話,也都歡迎和大家在下方留言與我分享你們的看法喔!
錫蘭的這部影片到底說了些什麼?
就在兩個禮拜之前,人氣 Youtuber 錫蘭Ceylen(訂閱人數 122 萬)在他的頻道上發布了一部後來在網路上爆紅的影片<台灣媒體的下限能有多低>,短短幾天內收穫了破百萬的觀看次數,也讓大家開始注意並討論台灣媒體現階段存在的重大問題。
這部影片先是由主角錫蘭分享了他前陣子被各大媒體以斷章取義、抹黑與帶風向的方式,把他先前發布的一篇<是時候做出這個決定了>拿出來大做文章。
這部影片裡面是關於他和粉絲的一些問答,還有一些他之所以想離開台灣的原因。結果,這段影片被媒體節錄了一些較為刺激的字眼,並加以大肆宣揚,讓網路上出現了許多批評錫蘭的聲音。
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詳細的內容我真的建議大家可以去看錫蘭的那部影片,裡面有詳細的解釋。但整體來說,就是他如何被抹黑、標題殺人的過程,這一點相信大家在這幾年的新聞中都可以發現,只有那些帶有負面情緒、腥羶色的內容才能引發大家留言討論。而這一次,只不過是眾多事件的其中一件…
焦點記者林偉帆到底是誰?
欸?那麼最近屢屢登上熱門的三立記者林偉帆跟這件事又有什麼關係?聰明一點的人應該已經猜到了,沒錯,這些關於錫蘭的負面報導,最初的源頭都是由這位林偉帆記者所撰寫,其他媒體才爭相照抄發布。
而且錫蘭也不是唯一個案,錫蘭拿出了幾個林偉帆先前寫過的其他報導,發現也有很多名人、小網紅也曾被他用相同的手法進行搏人眼球的負面新聞操作,這也讓林偉帆在錫蘭的影片發布之後,在網路上引起眾人撻伐的原因。
為何我們還是會相信這些新聞?
從錫蘭的影片中我發現了一個現象,我們隨便在路上找個人問他們對新聞媒體、記者的看法,十個裡面大概會有 8、9 個說「沒救了」、「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類的話。
可是,為什麼我們還是會相信這些新聞?相信那些我們覺得沒讀過書的記者所寫的文章?甚至連查證的想法都沒有,就直接對事情有了定論,這是很荒謬的一件事。
這裡我也需要坦承,我也曾經因為某些媒體寫的文章而對於一些事情或公眾人物產生偏見,但在我認知到自己應該先做功課才下評斷的時候,我發現這些新聞中有一半以上(甚至更多),都是在資料來源不清不楚的情況下寫出來的。
那麼,我們還有相信這些內容的必要嗎?
台灣媒體真的沒救了?媒體識讀能力才是關鍵
關於台灣媒體的問題,其實我很久之前就有相關的疑惑,像是內容的正確性、資料來源以及標題的扭曲等等,都讓我從幾年前就開始不去讀台灣媒體的文章和訊息。
除了少數商業週刊(天下、遠見)以外,我的資料來源幾乎都是從聽國外媒體和我所信任的主持人所開設的 Podcast 中獲得。
我也早已厭倦那些總是在煽動群眾情緒的負面貼文,為了搏人眼球的荒謬內文,這都讓我越來越不願意在那些文章上停留。前陣子關於北科大學生白飯吃到飽的事件,我們就已經看到新聞媒體有多會引發話題與衝突,因為這樣才能帶來點閱率、換取流量與賺錢。
多數人都是看到影子就開槍,一股腦地就開始罵人,搞得人家好像真的罪大惡極,可我們也經常看到最後的事實其實並非如此,但這些網路留言造成的傷害卻已難以挽回。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問題的核心在於現在的閱聽人普遍缺乏「媒體識讀能力」。
媒體識讀能力的重要性
簡單來說,我覺得大家在接收新訊息之後,總會忘記去確認這則訊息的來源與可靠程度。尤其是當我們從網路上看到新聞下的標題之後,很容易會被挑起情緒,連內文都不看就在下面留下你當下的想法,這種情況在一些負面新聞中特別常見(向是前陣子的白飯之亂、這次的錫蘭事件)。
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萬一這些內容是錯誤的呢?萬一是來自一個很不可靠的消息來源呢?我們真的能百分之一百相信現在的每一篇新聞嗎?
很顯然,不能。
但為何我們就是會少了「驗證」的步驟,而一股腦的相信這些誇大不實、資料來源不清不楚的新聞,然後開始在網路上、在現實生活中大放厥詞,不覺得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嗎?連最基本的視讀能力都沒有,還談甚麼言論自由?我們只是在這個名為「言論自由」的權利下,四處講一些不負責任的話而已。
為了賺錢不擇手段?
當然啦,我們也會想:「阿那些新聞媒體業者不要寫這些爛新聞就好啦!」,可是事情真的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嗎?其實這些都要回到現在新聞業的獲利模式上。
在實體報紙愈發式微之後,現在的媒體業基本上都是靠廣告來賺取利潤,關於更詳細的介紹,建議大家可以看下方的影片連結,裡面有蠻具體的講解。
簡單來說,就是要寫出越多點擊率和瀏覽次數的文章,它們才有機會賺更多錢。記者們每天都被文章數量和點擊次數的 KPI 追著跑,自然不可能給出太有深度且可靠的內容。
在影片中有提到,有記者朋友分享,他一天需要產出至少 8 篇文章,並且要扛 400 萬的點閱數,這讓他如何有足夠的時間和心思去撰寫有深度、有經過證實的內容?這也是為何同業記者會互相抄襲彼此有流量的主題和內容,甚至連內文都懶得改,一切都是為了那該死的獲利與點閱。
那麼,什麼主題的點閱率最好?
自然是所謂的腥羶色,還有台灣人最愛的政治議題。如果是那種能引發雙方論戰的主題,讓貼文底下的互動率提高的話,那就更好了!這也是為何前陣子白飯之亂能吵那麼久的原因,明明就是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你對這件事抱持著什麼態度都沒關係,但為什麼要一直報?
非要讓這些沒營養的新聞充斥在台灣人民的生活中才甘願嗎?為了點閱率、為了賺錢,就一直報導這些新聞真的是對的行為嗎?媒體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知道獲利很重要,公司有員工要養,但這樣是不是已經偏離了最初媒體業的初心了呢?
該如何解決問題?公共媒體是否可行?
問題已經很明顯了,可是我們該如何解決?只要台灣的媒體還在靠廣告點閱率獲利的模式下,就不可能不去寫那些能吸引大家點閱的文章與內容。而台灣人民的媒體識讀能力,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有大幅度的提升,難道我們只能繼續放任問題惡化,袖手旁觀嗎?
我在錫蘭影片的尾段看到了一個相當不錯的模式,叫做「公共媒體」。大家可以參考維基百科對這個模式的解釋:
公共廣播(public broadcasting)是指包括電台、電視在內,以提供公共服務為主要使命的廣播服務或機構。在大多數國家或地區,公共廣播的運營資金都來自政府補貼,尤其是向服務接收者收取收視費。
沒錯,簡單來說就是讓媒體業不再是以私人企業的模式經營,而是由全國人民出錢去維持其運作,讓他們能專心在產出好內容上,而不需去擔心營運方面的問題。而且,為了避免「第四權」受到箝制,公共媒體還保有政治中立與獨立的編輯權。
世界各國其實都有公共媒體的存在,比較有名的包含英國的 BBC、美國的 NPR、日本的 NHK 等等,這些都是頗有規模與歷史的媒體,也是較具有公信力的來源(先前我在大學期間選修的新聞領域課程也皆有提到過)。
總結:暫時關閉主流媒體的通知吧
說實話,我對於台灣媒體未來究竟能否改變還是抱持悲觀的態度,這種根深柢固的體制問題是沒辦法一下子就解決的。
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的框架下,很多不切實際的理想是難以實踐的,對於所謂的新聞倫理,我相信媒體業的大家都不願意去違反,只是在不合理的績效要求與產業現況下,他們不得不做出抉擇。
所以在我看到有人提出根本性的解決辦法之前,我能做的就是將那些所謂的主流媒體(東x、E_today等等)的通知關閉,讓他們不要再出現在我的社群上。同時,因為我平時也不太看電視,所以對於新聞的吸收來源可以全數轉換成我較為信任的 Podcast 或知識型創作者身上獲取。
我自己也深知媒體識讀的重要性,因此會在看到較為主觀或帶有評斷性質的報導時,我會要求自己先確認來源,再自行找出相關資料,最後再做出決定,這才是一個好的閱聽人該有的態度。
也希望大家可以在這次事件之後,意識到現階段台灣媒體所存在的問題,培養自己的資訊處理能力,當一個能明辨是非的一般群眾。
以上就是這次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了!有任何問題都歡迎用 Email 或社群聯繫我,我一定會盡快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