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收購家樂福?愈發緊繃的台灣零售業:2022 零售業者現況分析-EP 10

歡迎來到每週一點深度分析系列文章。今年 7 月是台灣零售市場最為精采的時期,全聯與大潤發的併購案正式通過、統一集團也於 4~5 日後宣布將併購家樂福,一時之間台灣最大的兩間量販業者被接連吃下,零售市場占比與分布出現重大變革,而這,也是我今天想寫的主題:2022 台灣零售業者現況分析。

其實我對於這篇文章的標題要下什麼考慮了蠻久,因為隨著我蒐集的資料越來越多,愈發覺得零售這個領域其實大有其可探討的空間存在,除了前面提到的統一和全聯,其實電商這幾年在台灣的布局也是相當精彩,隨著這次的併購案出現,讓大家更加關注日後在零售的形態上會不會有所改變?誰,會是在下一個十年掌握零售業走向的關鍵企業?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來撰寫這篇文章,文章主要會分成以下三個段落:

  1. 兩大 2022 台灣零售業大變動:全聯買下台灣大潤發 & 統一超買下台灣家樂福
  2. 蓬勃發展的電商:蝦皮、MOMO 和 PChome 之間的廝殺
  3. 我的看法:愈發模糊的台灣零售通路

全聯買下台灣大潤發

首先我們來看的是在 7 月份鬧得沸沸揚揚的「全聯成功併購大潤發」這起事件。全聯在去年(2021) 10/21 宣布併購大潤發的事情在今年 7 月時有了定論。公平交易委員會在 2022 年 7 月 15 日正式通過這起併購案。全聯以 115 億新台幣收購 95.97% 大潤發流通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股權,收購範圍包含大潤發自有土地及建物、門市經營權及大潤發自有品牌。

【延伸閱讀】為何要公平交易委員會通過?法規一覽

公平會的條件

不過由於這次畢竟是兩間在台灣零售通路上有著巨大影響力公司的合併,為了怕影響消費者的權益,公平會對全聯提出了下方七個條件,以限制其影響市場的能力:

  1. 承諾不得任意調漲價格。
  2. 三年內維持全國各門市價格一致,並針對各地區競爭情形得再調低價格。
  3. 對於個別供貨商所取得的附加費用,不得任意提高。
  4. 全聯對於供貨廠商三年內不收取商品上架費、新點贊助費。
  5. 年度供銷制度的變更及交易條件的修正,不得更為不利,若有新增服務衍生費用,應由供貨廠商事先取得同意。
  6. 刪除供銷合約中有關最惠客戶相關約定條款及執行方式的約定。
  7. 每年 12 月 31 日前,全聯須提供履行負擔及有益整體經濟利益成果報告送交備查。

為何大潤發要出售?

要談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來看看大潤發近幾年的經營狀況。大潤發目前在台灣有 20 間量販店、一間鮮食集及一間便利店(一共 22 間店),發展規模僅次於家樂福。

大潤發原先的股東結構,主要經營者為法商歐尚為 64.83%,潤泰創新 10%,潤泰全 10%,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個人 10%。加總起來,潤泰持股總共 30%,只有中和店和中崙店為潤泰加盟,其他都是法商經營。

由上面這段敘述不難看出,雖說大潤發是由台灣的潤泰企業集團所成立,但隨著時間流逝,已經將經營權逐步轉交給法國外商,這次的出售也和其在全球戰略規劃上有著很大的關聯。

一位不願具名的零售業主管分析,大潤發原本是由尹衍樑於 1996 年創設,2001 年與法商歐尚集團合資,但法商接手大潤發後,大潤發在台灣一直都很消極守成,所以有出售消息並不意外。(此段摘錄自聯合新聞網

歐尚在想什麼?

法商歐尚(Auchan)這間公司雖然對我們台灣人來說可能很陌生,但它可是法國市佔率第五名的超市,是由 Mulliez 家族持有的私有家族企業。然而,近年來因為法國超市大環境和本身營運的一些問題,使得營業額持續下探。

簡單來說是歐尚在法國本土的競爭上表現不佳,因競爭者採取價格優勢,以及消費者購物習慣的改變,導致他們在法國的市占率出現明顯下滑(數據顯示從 11.5% 降至 9.2%,跌了超過兩個百分點)。有興趣了解更多法國市場變革的讀者可以參考下方文章連結,我個人覺得寫得相當精采,後面講家樂福的時候也會結路其中段落。

大潤發、家樂福,為什麼法商接連出逃台灣零售市場?

換日線_精采文章

近來在台灣的零售市場爆炸性新聞頻傳,筆者身為在歐洲金融業 cover 歐尚和家樂福兩家法國超市的分析師,從不同於台灣多數媒體的「法國」觀點來看,為何這兩家法商要接連賣出台灣的事業體。

綜上所述,歐尚因為上面這些原因,在法國幾乎被打到要趴掉的情況:營收下降和少的可憐的現金流量,加上相當可觀的負債,讓歐尚在 2019 的時候,接近要被信評機構 S&P 降為高風險債。

於是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信用評等跟營運表現,歐尚除了發表重整計畫 Renaissance,也開始「大甩賣」旗下的各項事業體,來籌措重整計畫所需的資金以及降低負債。

而其中最重要的出售案,是在 2020 年時宣布將其中國大潤發的股份,以接近 30 億歐元(將近千億台幣)賣給阿里巴巴;這次選擇將在台灣的大潤發股份出售,猜測也跟要重新整頓有關。

全聯的下一步?雙品牌營運

在這個部分由於全聯沒有上市,大潤發的財務資料也少得可憐,因此我會用摘錄自他篇文章的方式再向大家說明。全聯指出,今後將建立跨部門溝通平台,整併超市與量販各自專長,以雙品牌並進,期望各自團隊持續發揮對消費市場的實戰經驗與互補性,共同攜手展開台灣零售業新篇章。

我個人的理解是之後全聯仍是全聯,大潤發依舊是大潤發,可能也和公平交易委員會的限制有關,至少近兩年我認為在消費體驗上,全聯和大潤發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全聯也可以趁這段時間熟悉量販店的運作方式,在之後做出更好的商業決斷。

全聯董事長林敏雄表示,「全聯是本土企業,每間門市對於地方特色、顧客商圈都非常熟悉,一直以全民超市為己任。我認為結合大潤發在量販市場的豐富實績及全聯在超市零售的長期耕耘,必定能為消費者創造更多優質的消費體驗及高性價比的產品服務。」(以上段落節錄自數位時代

全聯不推自有品牌,未來大潤發將比全聯售價更便宜

與統一不同,全聯堅持在日用品上不發展自有品牌,「廠商辛苦打下品牌,我們沒道理占用品牌,和廠商友好、廠商願意全力支援全聯,就是最好的良性循環。」

然而這項全聯一直以來的作法,在併購大潤發後馬上出現衝突,因為大潤發旗下現有自有品牌,從食品到生活用品種類眾多,未來這些自有品牌商品,是延續還是收掉,該何去何從?

林敏雄表示會很正式跟對方討論這個問題,但考量短時間內就對大潤發進行重大改變,對 5000 名員工綁手腳(限制)不公平,初期仍先以雙品牌模式經營。

我個人覺得這部分也會是這兩年全聯經營團隊需要好好處理的問題,而且不只要處理的好,更要快速找出集團的下一步規劃。因為以現在的零售業來講,變動很大,除了本就居於上位的統一,現階段還有許多電商正虎視眈眈,全聯勢必要好好利用合併大潤發帶來的優勢,去創造更多可能性。

對於入主大潤發,林敏雄表示,首要目標是「降低單價」,終極目標則是「比全聯更低價」。

「在國外,量販店最大、賣得最便宜,超市介於中間,超商最貴。但在台灣,同樣的產品,超市賣得比量販店還便宜,如此一來量販店就很難生存。」林敏雄說。

如何降低成本,來自全聯提供大潤發的超強後援。過去,大潤發委託和家樂福相同的物流公司「中法興」,未來便可以共享全聯花費逾 200 億元在北中南打造的倉儲和物流,進而降低運輸與倉儲成本(我個人覺得這點蠻關鍵的,強強聯手就該有這種效果)。林敏雄預估,以目前全聯的倉儲量能,額外供應 22 家大潤發綽綽有餘,「初期先討論拉平(與全聯價格相同),未來希望比全聯便宜,如果能做到這樣,大潤發營運應該會變好。」(以上大部分段落節錄自遠見

統一超買下台灣家樂福

接著我們來看同樣在今年 7 月宣布的大型併購案:統一企業、統一超商在 7/19 日深夜於台灣證券交易所召開重大訊息記者會,宣布以新台幣 290 億元向法國家樂福回購台灣家樂福 60% 股份;此交易尚需取得公平交易委員會審核許可,交割日期預計在 2023 年中。

統一企業財務長陳國煇指出,交易完成後,統一企業持有台灣家樂福 70% 股份、統一超商持股 30%,統一集團將 100% 握有台灣家樂福股權;將從過去的投資者角色轉為經營者,並讓統一集團在台灣零售通路的霸主地位更加穩固。

跟原先是台灣品牌,之後轉交給外商作主要經營著大潤發不同,家樂福從一開始就是法國的企業。而宣布推出台灣的法商家樂福,也確定完全退出亞洲市場,這讓我不禁好奇,這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間在台耕耘已久的零售業者,選擇退出台灣;以及它們的下一步會是什麼?

在進入到我的資料整理之前,想推薦志祺七七的這部影片給大家,裡面講述了家樂福在台灣近 30 年的策略規劃,以及近幾年的各種動作背後的用意,我個人覺得相當充實,可以先看完這部影片在往下看我的分析!(我後面的分析會針對家樂福全球布局的策略講得更詳細一點)

統一吃下家樂福!明明超會賺錢,為何法國人要賣掉家樂福?

整併超市、發展電商後佔比仍小,台灣分部在集團內地位尷尬

根據財報,家樂福去年在台灣營收總計是 26 億歐元,折合近 800 億新台幣,從台灣本土市場來看其實不小,但對整個法商家樂福集團來說,實在是一個很尷尬的數字;向外比,家樂福即使已在台耕耘多年,營收仍輸給店數只有 14 間的美商好市多,以及台灣超市龍頭全聯;向內看,台灣分部營收僅占全球收入不到 4%,即使在 2020 年底大動作併購了頂好超市,營收數字相對集團可說仍是不痛不癢。(資料來源:數位時代

圖片來源:數位時代

再加上 2022 前半年開出的營收數字,營收相較上一季,全公司就只有台灣部門的營收是下降的;總部提到台灣疫情影響業績,收掉了一些店,種種因素更讓總部對台灣部門的信心大降,合理推測集團早就開始有轉賣的計畫,先前也經常聽到家樂福在兜售自家公司的傳聞。果不其然,種種因素最終促成這次統一的收購。(台灣市場太小拉 QQ)

戰略考量:中南美洲市場大,機會多

其實從上面的那張圖也可以看到,相較於亞洲,中南美洲有著更大的市場和未來發展性,再考量到台灣近幾年雖然穩定但並不特別出眾的表現,對於資源有限的法國總部來說恐怕早將其視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於是選擇在疫情動盪之後的 2022 年退出,專心將資源投注在中南美洲的戰場,以企業運營的角度來說,我認為是相當合理的。

這邊我們來看一些數據:

中南美洲則是家樂福目前最大的成長動能所在。從上方分區營收可以看出,中南美洲的營收是成長最大的,也是最穩定爬升的。2021 第一季至今一年半以來,就成長了六成多的業績,如此強勁的表現,可見得集團決定從亞洲市場撤退的主因。

集團目前主要在巴西和阿根廷進行耕耘,尤其巴西 2021 年的 GDP 是台灣的兩倍以上,排名全球第12,家樂福 2021 年在巴西營收甚至僅次於法國,總額達 127.5 億歐元,是集團榜上收入第二名的國家。

家樂福集團 2021 年 6 月公布的巴西第三大零售商 Grupo BIG 的收購案,家樂福以 11 億歐元,折合新台幣約 335 億買下旗下所有商店,在今年第二季已經完成交易。營收也已經反映在財報上,與上季相比成長 19.4%。營收有長足進步,也讓集團更有信心經營中南美洲事業。

相對集團很早就進入巴西,阿根廷是個還待開發的市場。其市場規模及營收占比雖然不如巴西,但成長率卻是十分驚人。原本就有很好的成長動能,2022 第二季營收成長更來到了前所未有的 71.2%。

雖然中南美洲市場看似還在開發中,但也沒讓家樂福失血,觀察集團在中南美洲地區的經常性收益(毛利扣除管銷費用和折舊攤銷費用,接近淨利)都是維持正值,今年上半年更是達到 4.44 億歐元,強佔集團一半的淨利,是名符其實的金雞母。

撤離競爭白熱化的亞洲,學經驗轉戰待開發的中南美洲舒適圈

從 2006 年退出韓國市場,2010 年出走日本,到 2019 年撤離中國,家樂福捨棄台灣和亞洲市場的意圖或許早已浮現在檯面上,相對歐洲與中南美洲市場,台灣的營業額也實在占比太小,對遠在法國的總部來說「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不過集團也不是空手而回,電商與外送的發展或許也有借鏡到台灣的市場經驗,在地的便利店展店模式成為家樂福在歐洲的新成長動能。

退出台灣後,家樂福在歐洲最重要目標就是持續發展數位化及電商服務,零售金童的目標遠大,五年後的電商營業額能否達標百億歐元,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家樂福也已有歐洲以外的新戰場:巴西和阿根廷已經是新的金雞母,與集團所處相同語系的中南美洲,擁有非常多相似文化的待開發市場,集團向外發展的下一步,看來還是前景可期。(以上段落摘錄於數位時代

統一集團的下一步

講完家樂福為何要退出台灣市場之後,接著我們來看買下它們的統一,在買下家樂福之後,將擁有多少的市場占比,以及可能的下一步行動。

不論是網路上各專家還是我個人,都覺得這次併購和前陣子全聯吃下大潤發有很大的關連,身為台灣零售業龍頭,統一看著近況兇猛、來勢洶洶的全聯,想必管理層也是謹慎看待,因此當家樂福傳出要兜售自家在台灣的產業時,統一決定砸錢收購,為自己的商業帝國再增添一道保障。

而接下來這段是我從數位時代的文章中摘錄而來的,我覺得寫得相當精闢:

曾在大潤發、家樂福等大型量販店服務超過 10 年的行銷專家何默真認為,若從財務面考量,「統一應該沒那麼想買家樂福。」畢竟台灣家樂福每年獲利約落在 17~19 億元,若是以這次收購的 290 億元來看,統一經營家樂福10年都不見得賺得回來,也才會導致該案拖延至今。不過,熟悉羅智先的友人也指出「他(羅智先)並不覺得自己會做輸法國人,還可以擠出更多利潤來。」

【延伸閱讀】家樂福財報

但無論價格如何,這樁交易對統一帶來最顯而易見的效應,就是暫時先拉高了全聯攀頂的門檻高度。「統一已經是超商最大了,若是加上台灣家樂福一年近 900 億元的營收,等於拉開了與後進者的距離,穩坐超商、量販龍頭。」何默真說。(言下之意是認為龍頭地位遠比能否獲利重要

統一「全通路」時代來臨

若真通過公平交易委員會的審查,統一集團將補齊原先較為缺乏的量販店區塊(連超市也一起補了,感謝家樂福),結合集團原本就有的統一超商、統一時代百貨和康是美等通路,將形成一個非常完整的生態圈。這也會讓統一對於製造商或批發商的採購和議價能力大增(畢竟現存的同業也所剩無幾),也代表著統一「全通路」時代的來臨,這步棋究竟是好是壞?統一能否頂住全聯這名挑戰者的壓力,繼續擔任台灣零售業龍頭?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電商產業現況

在和大家討論電商如今的發展之前,我想先釐清關於「零售業」的定義。因為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以為這兩者是不同的東西,但看過一些資料後才發現,原來部分電商也被歸類在零售底下,這讓我相當震驚,也因此想先和大家分享這些資訊。

零售業的發展

零售業是一個很古老的行業,是人類社會很早的商業行為。傳統的零售,就是在市集上,由「生產者」直接賣給「消費者」,像是養牛的農夫,到市集上賣自己生產的牛奶。

零售 (retail),就是面對個別消費者所做的商品銷售,與提供消費者服務的商業行為。

而工業時代的發展,帶來了零售業很大的改變。傳統的生產者不再直接面對消費者,生產者變成「製造商」,生產者也因此不再算是零售業。而傳統的市集轉變了「通路商」,變成了百貨公司、大賣場、購物中心或是連鎖型的超市、便利商店,而最後這些通路商變成了零售業的主要角色(像是 Walmart, Costco 和家樂福等其實都叫做通路商)

所以…電商也能稱為零售業嗎?

線上購物商城像是 Amazon、momo、蝦皮等購物商城,也的確是屬於零售業的範疇,提供各消費者購買產品的通路,其實和實體的通路上只差別在購買管道的不同,但本質上是一樣的。

但許多新興的電商品牌、網購賣家,如果是透過線上通路做銷售,其實並不算是零售業,而比較算是貿易、批發、或經銷。電商品牌唯有自己經營獨立品牌官網,自己面對消費者做銷售,自己經營會員做會員服務,才算是在做零售。像是lativ、iQueen、小三美日等等,這些經營品牌獨立官網經營得有聲有色的品牌。

這十年以來電商蓬勃發展,疫情更在 2020 用力推升了電商的銷售額,但在全球零售產值的份額,電商零售產值仍大約在 20%,實體零售仍是佔有零售業的主要版圖。(以上段落接節錄自下方文章連結)

零售的科學_精采文章

零售業的關鍵,是與消費者互動的那些瞬間,古老的市集裡,生產者直接銷售給消費者,每一次的交易都是有溫度的。而工業時代為生產者帶來了效率,卻失去了消費者的溫度,而數位時代帶來了新的契機。

台灣的電商市場

蝦皮、MOMO 和 PChome 之間的較量

這部分其實我一直沒能找到完整的比較資料,加上後面發現其實這塊也大有可討論的地方,不過礙於篇幅,我在這個段落僅會摘要部分重點,其他較為深度的分析與討論則為以推薦文章的方式來讓大家做閱讀!

各平台占比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調查 2021 年零售電商消費者行為,針對綜合型電商,消費者常用前 5 大 B2C 平台,依序為蝦皮 24h(61%)、momo(59%)、PChome 24h 購物(43%)、Yahoo購物中心(23%)與東森購物(12%)。

而在 92% 有行動購物習慣的消費者中,最愛用的網購平台 App 依然是蝦皮購物(64%),其次依序為 momo 購物(40%)、PChome 24h 購物(27%)、Yahoo 購物中心(14%)與 PChome 商店街(11%)。而且全年齡皆最常使用蝦皮購物 App,特別是 18~25 歲族群高達 8 成,26~55 歲也有近 7 成的比例。由此可知,蝦皮目前在台灣的經營時在強悍,時不時的優回和免運也讓人心癢癢,我個人也是較常在蝦皮上面購物。

也因此我們首先就來來看大家最為熟悉、也最愛用的蝦皮:

是一個線上電子商務平台,總部設在新加坡,隸屬於冬海集團 (以前稱為 Garena ),該公司於 2009 年由新加坡華人李小冬創立。蝦皮購物於 2015 年首次在新加坡推出,底下有「拍賣」、「商城」兩大部門,目前已擴展至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和臺灣。同時也有經營實體店與物流業務。

【延伸閱讀】蝦皮在紅什麼?

該篇文章講述了許多蝦皮在全世界,特別是在台灣的經營方式。其中,以「免運費」方式吸引消費者來增加市佔率的策略更是讓原台灣本土龍頭 PChome 陷入苦戰,近期每況愈下。我蠻推薦大家可以好好看這篇文章,相當精采。

再來是前面有提到的 PChome 網家,其實這間公司近期也是有許多新聞,營運有著相當大的問題,如果有機會,下次也專門寫一篇文章來討論,今天會以簡介為主!

PChome Online 網路家庭,簡稱 PChome,是台灣入口網站之一,前身為 1998 年成立的「todo」網站,2000 年 1 月改為現名。經營者為 1998 年 7 月成立的「網路家庭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網家。PChome 也是網路電話服務 Skype 的台灣代理商,並與 eBay 合資成立露天拍賣網站。

我個人對他的印象則是 3C 用品、電器可以在這個平台上購買,還有其著名的 24 小時到貨服務。不過這在前兩年疫情爆發的時候,曾經因為物流動能上不去而被消費者抱怨。我在做上一份實習工作的事後,還曾經特別為這起事件做過分析,想想也是蠻有趣的。

不過,正如同上面所說,由於和蝦皮競爭、疫情攪局等因素,讓這個曾經的電商龍頭近期相當不順,屢屢傳出負面消息。對這起事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下方兩篇文章,會對這件事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延伸閱讀】承擔業績責任?PChome總座蔡凱文請辭!曾嘆一度「連呼吸都虧錢」

【延伸閱讀】PChome前景堪憂?

最後我們來看近期勢頭也相當猛烈的 MOMO:

富邦媒體科技(簡稱:momo)成立於 2004 年 9 月,為富邦集團旗下公司,主要法人股東是大富媒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大哥大子公司)。2005 年 1 月 momo 購物台正式開播,每天向臺灣全國 500 萬收視戶播送 24 小時節目;2005 年 5 月 momo 購物網上線,目前為臺灣最大 B2C(Business To Customer)購物網;同年 momo 型錄創刊,為全臺第一大購物型錄。為提供消費者便利安心的優質服務,2009 年成為臺灣第一家通過 ISO 27001 資訊安全認證的虛擬通路業者。

疫情下逆勢成長

在 2021 年,momo 富邦媒全年營收突破新台幣 884 億,年增達 31.5%,刷新歷史同期最高紀錄。談到過去一年電商產業的成長,多會談到在 5 月時三級警戒影響之下,人們的購物行為開始網線上移動,帶動整體電商滲透率成長。趁著對手 PChome 在因為物流量能焦頭爛額時,MOMO 很好的掌握了疫情使人們更傾向線上購物的商機,在這段期間驚人成長,讓多數專家認為,超越 PChome 指日可待。

我個人推薦下方的兩篇文章,裡面講了不少關於這兩年 MOMO 在布局上的一些策略,其中一篇的物流也是我先前提及的,相當精采。

【延伸閱讀】不跟進蝦皮拓展店到店!momo要靠物流拚出千億營收,背後有哪些佈局助攻?

【延伸閱讀】富邦媒 2021 年推四大成長引擎:升級物流、點數經濟、商品&服務擴大、MCN 網紅經濟,挑戰營運高峰

我的看法:愈發模糊的台灣零售通路

其實這次的資訊量依舊相當龐大,原先預計 3 小時可以搞定,結果整整花了將近一整天的時間。不過在如此多的布局、策略和商業洞察之下,我認為其實現在的零售通路界線已經愈發模糊了。超商超市化、超市超商化、超市電商化甚至是量販店超市化等情況屢見不顯,今年的這兩起併購案更是為這個全通路時代拉開序幕。

隨著統一集團和全聯的全通路布局,除了在供應鏈、採購上更加方便,同時擴大市佔率以外,更是近一步的包圍了我們這群消費者,讓我們不論購買什麼商品都需要從這些企業旗下的品牌取得,零售業除了界線逐漸模糊以外,我也覺得這快要變成寡占市場(雖說現在還是有多位競爭者),這對於消費者是好是壞,可能要由時間來判斷。

不過隨著數位化趨勢來臨,這些業者也更能透過會員、app 等方式來掌握消費者的行為,電商的購物模式也間接影響到實體店家的經營策略,現在每間企業都或多或少在數位通路上有所布局,誰知道哪天統一會不會買下 PChome 作為其線上通路的管道,現在的零售市場因為界線愈發模糊,超市能做的超商也可以做到、電商在做的事情量販店也可以透過自建網購系統來達成,未來的零售市場可能會趨向同質化,最種演變成少數幾間(1~2 間)業者壟斷市場的情形。

話說回來,其實無論怎麼發展,我都蠻期待這些企業會如何規劃他們的下一步,近期動作頻繁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更何況其實我這篇文章還沒有討論到好市多在台灣的定位和價值,所以我認為這塊市場應該還是會上演好一陣子的龍爭虎鬥,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收到更多巫師札記的內容

總算在今年做出新嘗試啦!目前還是試營運版本的電子報!每個月我至少會寄出一篇關於我當月文章的摘要與重點整理,你可以針對有興趣的主題來閱讀!除此之外,我也會不定期的寫信分享近期的學習點和心得,也希望透過電子報來和大家有更緊密的互動!

只要訂閱巫師札記電子報,我就會免費寄出一份關於「如何提升閱讀效率」的電子書,幫助大家更有系統的吸收與學習書上的知識。日後也會持續分享有意義的內容,請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