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的讀後心得。沒錯,從書名就知道它是一本在教如何看懂財報的書,而且內容相當容易理解,作者結合了許多生活常識來讓看似複雜難懂的財報觀念變得簡單,是我讀過最平易近人的財務書籍!
作者 林明璋(MJ 老師)是一位相當有名的財務課程講師,在外面也有開設線上和實體的課程,只是都要價不斐(印象中都要破萬)。而我們只需花 2~300 元便能買到這本書,裡面的知識含量我認為是遠遠超過這個價錢,相當推薦大家買回來一讀!
在這篇文章中,我一樣會摘錄兩個令我印象深刻的知識點,並附上我的個人想法,最後再替整本書做簡單的總結與評價。看完文章後,你會有以下三點收穫:
- 財報不能單看一張:三大報表皆有其重要資訊
- 公司有賺錢,但為何還是倒閉了?
- 我個人對這本書的評價與總結
財報不能單看一張
財報只看損益表,這是許多入門者、經驗不足的投資人經常犯的錯誤,若非我本身是商管背景出身,在大一的初級會計學上就有了三大報表的觀念,我可能也和多數人一樣,認為只須從損益表看企業一整年的獲利情況便做決定。
但事實上,單看損益表上的資訊是不夠完整的,我們應該把「三大報表」結合起來,用最全面的角度去評估這間公司
接下來,我會簡單和大家分享三大報表的重點,以及為何不能只看一張財報:
報表一、損益表
大家對這張表應該相當熟悉,簡單來說就是呈現一間公司在一段時間內到底是賺錢還是虧錢。英文上稱作 P&L(Profit and Loss)或 Income Statement 也就是損失和收益數據。
細項的部分可以用「收入-支出=盈餘」的觀念去拆分,最上層是「銷貨收入」,也就是出售產品或服務得到的收入,下方減去銷貨成本後便可得到銷貨毛利;
接著是「營業費用」,講的是企業在營運中可能會有銷售、管理和研發等費用,這也必須算在公司的支出,把剛剛得到的銷貨毛利再扣掉營業費用,便可得出營業利益。
再往下還有像是 其他支出/收入、稅前息前盈餘等,都可以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當我們計算出這段時間的獲利(稅後淨利)之後,便可以將利潤除以總股數,得出常見的投資指標 每股盈餘 EPS,也就是每一股中,公司這段時間到底賺了多少錢。這也是為何很多人會把 EPS 當作投資的重要指標,因為這和企業的獲利能力有直接的關係。
書中對這個報表的解釋則結合了個人的支出和收入,把銷貨收入比喻成我們每個月的薪水;營業費用比喻成每個月花在食衣住行上的錢;其他項目則沒有太多變動,方便大家把「收入-支出=盈餘」地個概念給記起來,是個相當容易理解的說法!
報表二、資產負債表
這個報表我個人覺得略顯複雜,主要在說明一間公司有多少資產、在銀行或供應商那邊有多少負債,以及向股東拿了多少錢來經營三個面向。在報表中分成三個區塊:資產、負債與股東權益,也因此延伸出了知名的會計恆等式:
資產(Asset)=負債(Debt)+ 股東權益(Equity)▶️ A = D + E
在這個段落中,MJ 老師的解釋方式比一般大學教授講得更加容易理解,一樣是以「個人」的角度出發:
我們個人存到第一桶金,相當於公司損益表上賺的第一桶金(把個人當作公司),有錢之後,兵分兩路,錢往左邊走,叫資產投資,專業的術語叫資產配置;錢往右邊走,叫債務處理,專業術語有財務結構、財務槓桿等等。
如果我們用個人的角度去思考,可以把這張表中的項目做更進一步的拆分,先來看資產配置欄位:
- 我們會考慮將部分現金留在手上,這在報表中叫做現金或約當現金。
- 也許我們會借錢給朋友,報表中叫應收帳款。
- 我們也可買車或換車,這叫做流動資產。
- 拿錢去投資股票或基金,如果不是玩短線,這就叫長期投資。
- 拿錢去買地、買房,這在報表中稱為固定資產。
- 花錢投資自己,可視為無形資產項目。
接著是右邊的債務處理項目:
- 我們可能欠了別人錢,這叫應付帳款
- 如果是車貸、房貸這種債務,則會被視為長期貸款/負債
公司在經營上,其實和我們個人處理獲得的金錢一樣,會進行不同項目的投資與負債處理,只是他們又多了需要發放給股東的股利、但大致上的概念是相同的,大家也可以透過這個方式來理解!
最後,也簡單說一下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之間的關係:資產負債表的源頭,正是損益表計算出來的「稅後淨利」項目,也就是公司在這段期間賺了多少錢,我們會在資產負債表上記錄公司最後是如何運用,這是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報表三、現金流量表
最後一張報表是現金流量表,也是 MJ 老師認為在企業經營中,最重要的一張報表,因為「現金是公司生存的必要條件」,這個觀念我會在下一段跟大家詳細解釋,我們先來看看現金流量表的內容:
現金流量表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
- 營運活動的現金流量(主要來自損益表)
- 投資活動的現金流量(主要來自資產負債表左邊的科目)
- 融資(理財)活動的現金流量(主要來自資產負債表右邊的科目)
換句話說,只要有上一期與這一期的損益表,加上騎出與期末兩張資產負債表,就能推導出現金流量表。下面我附上了書中對這三張報表之間關係的立體解釋,讓大家對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有更全面的理解!
在這張報表上,任何現金流入公司會被標註為「+」,流出則為「-」。我們可以從這張表數字的變動,去推斷這間企業是如何運用手中的現金,進一步推斷它的營運狀況是如何。
MJ 老師也提到,現金流量表是一張真假立判、生死存亡的報表,股神巴菲特也非常重視一間企業的自由現金流量(營運活動現金流量-該公司為了生存需承擔的基本支出),因為你如果沒有獲利,還是可以照常營運,但如果你沒有現金,那鐵定無法生存。
我的觀點:看財報必須三張報表一起看
很多網路上的文章都會建議我們看幾個特定的指標就能判斷一間公司的好壞,但很顯然並不是如此。雖說那些指標(像是 RoA、EPS)確實都是由財務報表中的項目延伸而出,但如果只單看幾個項目,我不認為這樣便能充分了解一間企業。
在重新了解三大報表的項目與代表涵義之後,我才明白為何那些我崇拜的價值投資人會那麼重視財報的資訊,巴菲特甚至甚為要了解一間公司,需要讀該公司至少五年的財報,才能得出完整的資訊。
由於這三張表有著緊密的關係,同時,單看一張也容易出現不夠全面、斷章取義的現象。
因此,從今天開始,我會要求自己在讀一間企業的財報時,要把三張報表的內容都拉出來細細閱讀,搭配公司的其他資訊,做出最詳細的判讀。
公司有賺錢,但為何還是倒閉了?
最後這一段想和大家說的是「公司賺錢不代表經營順利」的這個觀念,這和我剛剛提到的「不能單看一張報表」有關。
我們雖然可以從損益表上看到一家公司究竟是賠錢還是賺錢,但它只是「預估」的狀態,因為 淨利不等於現金,而且是不確定的數值。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是因為大部分上市櫃公司都「不是」現金交易,即使這個月有 1000 萬營收,但可能因為品質問題,沒多久就被客戶要求退貨或折讓,進而調整損益表中的銷貨收入金額。因此,損益表上銷貨收入的金額,不是 100% 確定的,而是預估的概念。
淨利不等於現金
所以從剛剛這段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淨利不等於現金,因為很多可能還是應收帳款,尚未真正落入企業口袋的錢。
所以,很多人會覺得奇怪,為啥公司今年很賺錢,但不多發獎金或鼓勵,其實,這很可能是因為企業的現金量並沒有顯著增長,損益表上顯示很賺錢,並不等於公司手中有很多錢,這也是為何有很多公司表面上有獲利,但還是倒閉了的原因。
我的觀點:要確實了解財報的運作模式
其實書中還有提到一些作假帳、讀財報時需要注意的細節,但總的來說,我透過閱讀這本書,更加深刻的認知到財報對於了解一間上市櫃公司的重要性,裡面實在隱藏了太多重要的訊息,若沒有仔細研讀,豈敢妄下定論?
這和我準備在這陣子開始的「價值投資分析」有極大的關聯,我準備利用先前閱讀的《當代價值投資》中提出的一些框架去試著做出我的第一次價值分析,而懂得閱讀財報的這項能力,將會在這項專案中給予我莫大的助力。
三大報表,其實我都有學過,但總是缺乏一次系統化的整理以及實戰運用的情境。很慶幸能在這陣子重新把這本書拿出來閱讀,並結合這個月想做的價值分析,把重要觀念落地執行,學習最大的樂趣無非就是能學以致用,我日後也會將實際分析的結果寫成文章和大家分享!
總結
我會給這本書 5 顆星的評價(滿分)。
說來慚愧,身為管院學生的我,居然還需要透過額外閱讀書籍來了解財報的運作模式,這無疑是在說我平時不夠用功(這好像也沒說錯),不過,平心而論,MJ 老師真的將三大報表的概念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試圖讓所有的人理解箇中道理,實在是令人佩服。
雖說我因有有著還不錯的基礎,因此在吸收上格外輕鬆,但很多地方我也不禁感嘆「原來可以這樣解釋」,這就是在此道浸淫已久的 MJ 老師厲害的地方。只要你對財務報表、投資或做生意有興趣,我認為這本書都能很好的幫到你!
Takeaway
- 在接下來要做的價值分析專案中,要試著將書中提到的財報重點應用在閱讀資料上,針對三大報表的完整資訊,做出最合適的判斷。
- 了解到「現金為王」的概念,這對於營運、做生意的思維都有很大的幫助,如果日後有機會創業或擔任營運部門的角色,我想這會是很好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