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大人學選擇》的讀後心得,由於我本身也是大人學 Podcast 的忠實聽眾,因此在看到這本書之後思考片刻便買了下來!書中集結了作者的人生哲學以及思考的許多依據,透過理性的拆解,讓我們在面對人生中的難題時,能更加客觀地做出不會後悔的選擇。
這本書的作者 Joe 和 Byran 是大人學的共同創辦人,過往也曾擔任管理顧問的角色,兩位都很擅長用邏輯與清晰的架構來解決問,而大人學這個平台上也有許多提供給職場人士的專業課程,雖說我目前還沒有實際上過,但基本上每周都會聽他們的 Podcast 節目,內容相當紮實!這兩位也是我很欣賞與崇拜的前輩~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挑兩個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來和大家分享,同時附上我的觀點,最後一樣會於文末附上對這本書的評價與總結。看完這篇文章後,你會有以下三點收穫:
- 做出理性選擇的十大原則
- 職場選擇的兩大關鍵:槓桿與彈性
- 我個人對這本書的評價與總結
做出理性選擇的十大原則
在這本書中,Joe 和 Byran 一共分成「職涯發展」、「人生態度」、「個人理財」、「創業經營」、「人生伴侶」和「人際關係」六個部分的選擇做為架構。
如果要一個一個討論會花太多時間,因此,我在這個段落會挑選由兩位整理過後的精華:「做出理性選擇的十大原則」,讓大家能更直觀的了解他們的思考脈絡。
原則一、哪一個選項能讓未來的選擇增加?
每個選項一定都有值得你考量的優點,但在做出抉擇之前,作者建議我們可以用「哪一個對我們未來的自由度最有幫助」為依據,去得出最終的答案。
我個人對這個原則的理解是:用更長遠的角度去看問題。有些選項確實能立即帶給我們一些短期效益,但長期來說不是那麼恰當,我們應該讓未來的自己擁有更多空間,而不是之後才來收拾過往的爛攤子。
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有兩份工作擺在你面前,一份是在台積電當清潔人員,年薪 80 萬;另一份是在一間新創公司擔任銷售業務,底薪 3 萬外加部分業績獎金,你會怎麼選?
雖說有點極端,但我會建議大家要以「長期」的角度去思考每個選擇,對於技能、視野和抗壓力的養成上,毫無疑問都是後者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再來,你不可能掃地掃一輩子,如果有更年輕的人進來,你很快就會被淘汰,可如果你選擇培養自己的能力,你在未來就會有更多選擇。
原則二、不要因為害怕、恐懼或困難而做出選擇
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害怕跨出舒適圈」。這其實和人的本能有關,我們都希望能待在熟悉的環境,而還怕未知的事物,可是,那些讓我們感到舒適的選擇,往往都是不具挑戰性、甚至會令人感到遺憾的選擇。
作者提到,很多時候,我們會反覆擔心未來的情況而遲遲不敢下決定,讓自己繼續蹲在舒適圈中,這其實不是理智在幫你做決定,而是「恐懼感」在操縱你。這會使你失去了改變自己的機會,對長期發展並不是件好事。
看到這個原則讓我想到一句話:你現在最不想嘗試的事,往往正是你現在最該做的。挑戰極限、逼自己成長,經常會讓我們感到痛苦,但是,在痛苦中成長,這才是我們人生應該有的態度。
很多時候當我們適應一個環境後,便會失去過往的熱情,對周遭愈發熟悉,代表越不需要動腦、挑戰自己,這被大家稱為「職場的倦怠期」。
不過,除非你鐵了心要養老,不然這只會讓你停下成長的腳步。我也希望自己在未來的職場、生活與人生中,都能夠勇敢的面對未知的挑戰,不被恐懼感影響我的判斷,做出不後悔的選擇。
原則三、不要在憤怒或不平時做出決定
非常合理,人在氣頭上往往會做出不理智的判斷,在人際關係上,我也會告訴自己,當情緒上來時,要先和他人拉開距離,不管有多憤怒都請先閉上嘴,冷靜五分鐘後再思考要如何處理這場衝突。
原因就是過往我因為被憤怒沖昏頭搞砸太多事情,哪怕最後贏得爭論,但付出了雙方關係破裂的代價,這是非常愚蠢且不划算的。
做選擇上也一樣,如果因為一時憤怒而選擇和對方玉石俱焚,這對誰都不會有好處。所以,千萬別在情緒不穩定時做決定,你有極高的機率會後悔莫及。
原則四、預想最壞的情況會怎麼樣,並預做準備
這個原則相當合我的胃口,因為我也算是會想比較多,偏向負面思考的人。但這也讓我會再做決定前就先設想最壞的情況會怎麼樣?如果真的發生了我該如何解決?
如果你能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也發現最壞的情況你並非無法接受,這時,會讓我們更有勇氣做出「挑戰自己」、「跨出舒適圈」的選擇,經過風險評估後承擔風險。
這就和投資理財一樣,要對所有的可能性進行評估再下手,就算賠錢我們也能承受,長久下來,我們肯定是人生中的常勝軍。
原則五、計算成本,尤其是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這個概念堪稱商管領域的經典。我們在做選擇時,不能單單只看它能帶給我們什麼,還要考慮如果我們選擇了它,我們需要捨棄哪些東西?
這部分因人而異,或許是人際關係、成就感、物質需求、時間的彈性等等,我們要考量到各個對自己來說相當重要的面向,才不會選完之後對變動後的情況感到痛苦不已。
原則六、難以決定時,嘗試把狀況推到極端
作者認為這是一個比較極端的方法,但有時候真的能幫我們在兩難當中做出決定。舉例來說,在挑選工作時,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我中了樂透,還會想做現在的工作嗎?」透過這樣極端的問題,你會知道自己究竟是因為無奈、還是真的喜歡這個選項。
這和我之前參加人生設計工作坊的內容頗為類似,講師一樣問我們:「如果你今天財富自由了,你想做什麼?」簡單來說就是把那些會影響你判斷的主要指標拿掉,讓你的大腦去思考最核心的關鍵是什麼?這會讓你更加明白自己的內心,更客觀地了解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原則七、還是很難選擇時,逼自己做些小實驗
非常實用的建議。如果今天有件想做的事,我們也不用一開始就 All IN 進去,這可能會讓我們承擔過大的風險。作者建議我們可以做一些「小實驗」,來確認自己是不是能適應?是否真心喜歡?
以書中的故事為例,如果今天一位工程師想試試銷售的職位,但沒有相關經驗,也不確定自己對銷售的想像是否和實務相同。比起硬著頭皮直接跳下去,他可以先試著爭取一些旁聽的機會。
像是下次公司需要懂技術的人一起去客戶端做簡報的時候,他便可以毛遂自薦,到現場看一看銷售的工作流程,再判斷自己能否勝任與喜歡。
這個原則在嘗試自己從未接觸過的領域上相當實用,有點類似打造 MVP(最小可行性產品)的概念,去試試水溫,收集足夠多的資訊後再下決定。
原則八、無論如何,不要盲從與跟風
我會把它詮釋為「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大多數人都活在社會主流意識的框架之中,認為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公司一步步升遷、最後再找個好伴侶等等,這看起來相當合理,也確實代表許多人的保證,可是,我們要思考的是:這些價值觀真的適合你嗎?
我曾在網路上看到許多名校出身、在大公司謀得好職位的人,最後都跳出來說自己其實過得很不快樂,不知道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好像只是活在別人的期望之下,這非常的可惜。
不過,隨著觀念的開放,我們這代人越來越常思考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而不是一昧的盲從與跟風。
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人生在世,本就該隨心所欲。我們要不斷的和自己對話,打造出專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哪怕不那麼平坦也沒關係,做出為自己量身打造的選擇才是對人生負責的真正態度。
原則九、有機會,多學習別人的選擇邏輯
這讓我想到前陣子在文章上看的一句話:我們學習框架的目的是為了跳脫框架。在我們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之前,我們可以透過多觀摩大師們的思考脈絡與邏輯來強化自己的概念,這也是我為何這麼喜歡看書的原因。
當然,沒有完美適用於任何人的選擇,我們要做的,是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出一些自己也認同、而且也做得到的判斷基準,隨著時間積累,這些東西會內化成屬於你的判斷邏輯。
原則十、選錯沒關係,要有軸轉或停損的勇氣
這個原則的核心在於「如何處理沉沒成本」,想必大家對這個詞並不陌生。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發現走錯路了,可是已經花了很多資源和時間在上面。那麼,我是要硬著頭皮繼續走下去呢?(搞不好別有一番風景)還是壯士斷腕,勇敢退出?
很顯然,作者提倡的是後者。當有些選擇錯誤,我們固然會感到無奈,但應該要坦然接受,然後調整自己的方向,朝下一個階段出發。如果一直無法從「好可惜」、「再等一下搞不好會有轉機」的心態脫身,往往只會讓自己付出更大的代價,對長期而言並不是件好事。
這部分我必須說:真的很難。哪怕理智告訴我應該這樣做,但當實際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我也不敢保證我能有那樣的魄力去讓自己停損。尤其是當如果牽扯一些人際關係、金錢糾葛的時候,是多數人難以下定決定的最大因素。
不過,人總要成長,我也會時刻提醒自己要保有「停損」的觀念,就和投資股票一樣,當一檔標的已經明顯不會再回漲時,認賠殺出才是讓損失降到最低的方法,期許我們都能盡早領悟這個道理,讓自己未來的人生選擇最大化。
我的觀點
這十個原則相當精華,基本上套用在生活中的任何問題都可以當作判斷的依據,這也是我為何選擇在這裡與大家分享的原因。
我也建議大家在閱讀的時候,可以順道檢視自己的價值觀和這些原則是否有互相牴觸?抑或是你過往是否曾經因為沒有遵照上述的原則而吃了大虧?這都會讓你在吸收上更加有印象,逐步將這些原則內化到你的腦子裡,成為一個能做出理性判斷的人。
職場選擇的兩大關鍵:槓桿與彈性
由於我目前是大學四年級的學生,對於求職這方面的需求較大,因此挑了「職涯發展」的其中一個觀念來做分享,也就是槓桿與彈性。
作者認為,一個理想的職涯選擇,有兩件事情非常重要,一個是「槓桿」,另一個是「彈性」。「槓桿」讓你每一分地投入,能獲得一分以上的回報;「彈性」則強調每個選擇都應該讓你的路越來越寬廣,而非越來越窄。
我們在選工作時,很容易會被薪資福利、頭銜這類外在的條件給影響,而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你為這份收入付出了多少成本?也就是財務觀念中的 回報/投入 槓桿,隨著年齡增長,這個值應該要越來越高,代表我們的投入能創造更高的價值。
那麼,我們可以期待從職場中獲得哪些「報酬」?背後又必須付出哪些「成本」?
職場的報酬除了金錢以外,其他像是成就感、社會認同、人脈等無形的價值也要算進去,這些效益通常不會過於明顯,而會慢慢以「機會」的形式呈現出來。
舉例來說,你工作上的表現良好,獲得老闆欣賞、客戶喜歡,同事也很享受和你共事的過程,那麼你被升遷或是被同業挖腳的機會就會大幅提升,在「選擇」上有了更多樣化的組合,作者認為這是最棒的情況。
那職場中的「成本」是甚麼呢?無非就是你為工作付出的時間、體力、個人技能和一些軟實力(領導力、人際溝通),而每份工作在這四個面向的需求比例都不太一樣,我們要謹慎的考量各項成本所佔的比重,選擇對長期來說幫助較大的工作。
這部分我想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一套觀點,我先簡單和大家分享作者的論述,下一段再來聊聊我個人的看法:
作者認為,我們應該減少以「體力」、「時間」這類越用越少的資源來換錢,盡量多用技術、軟實力這類具有「槓桿特性」的資源換取成果。這樣在 40 年的職場中,你的選擇才會越來越多,投資報酬也會持續上揚。
簡單一句話:職場選擇的關鍵,不在於你現在年薪多少,而是自問 10 年之後,你想靠什麼賺錢?
我的觀點:把眼光放長遠,越年輕越需要專注於技能培養
看完這個段落,讓我不禁想起半年前一位很照顧我的 Mentor 和我分享他的職涯路徑時說的一句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簡單來說,就是年輕的時候吃過苦,所以現在累積出了豐厚的實力,讓他可以勝任困難的工作並游刃有餘,現在有的一切,都是來自年輕時的積累。
的確,當我們在職場待一定程度的時間後,在換工作或考慮升遷人選時,主管看的都是你這個人的「能力」如何?過往有沒有達成一些顯赫的「戰功」?
這些都是需要多在個人能力以及一些軟實力上努力耕耘才能得出的成果,因此,我們應該趁年輕時,多爭取這些能讓我們提升具有「槓桿特性」資源的機會,一步步建立起你的核心能力與價值。
對現在的我來說,我希望在明年我正式踏入求職市場前,能再把這本書關於「職涯選擇」的部分看一遍。有時候明明知道這些道理,但在選擇上仍有可能被舊有的錯誤觀念影響,抑或是被主流傳統概念帶著走,最後選了一個不是那麼適當的工作。
如果要用自己的話講出我從這個篇章得到的啟發,我會以「把眼光放長遠,越年輕時越需要專注於技能培養」作為我的 Takeaway,期許我可以秉持這個初衷,在未來至少 20 年的職涯中更有方向。
總結
我會給這本書 5 顆星的評價(滿分)。
除了我本身就是大人學的忠實聽眾之外,我對於書中兩位作者理性的價值觀感到非常認同,我也很喜歡把事情拆解成一個一個步驟,然後以客觀的角度去做評斷,這也是我從書中得到非常多共鳴的原因之一。
再來是這本書非常紮實,我在文章中僅分享最初的大方向以及一部份的職涯選擇框架,但其實書中涵蓋了相當廣的議題,可以說是 Joe 和 Byran 的人生價值觀精華,以一本書 3~500 元的價格,能買到兩位的寶貴經驗與分享,我真心覺得超級值得,很推薦大家找機會去讀!
如果要推薦讀者群的話,我認為創業家、上班族或是和我一樣對未來感到些許迷茫的年輕人能從書中得到最多啟發,不需全盤接受書中的觀念,但我想,鐵定會有讓你眼睛為之一亮、可以讓你的思維做出調整的有效建議。
Takeaway
- 第一段提到的 10 大原則我認為其中大部分都能幫助我在日後的選擇上更有依據,雖說我過往就已經按照大部分的觀念去判斷,但經過這本書的整理,讓我能用更具體的框架看待每一個問題。
- 職涯選擇,對於每個階段的工作者來說都是很困難的問題,這本書提供的一些指引會是我日後能不斷回來閱讀、學習與思考的好教材。不過,最後還是需要走出屬於自己的路,旁人的建議僅僅是建議,我們依舊要養成獨立思考、替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