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管系是不是什麼都學但都不精通?企管系畢業後要幹嘛?賣保險?家裡沒公司讀這要幹嘛?這類的問題從我進企管系第一天來就經常被問到,每次都讓我感到一陣難受。我目前為 國立中央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四年級的學生,有鑑於大家經常對企管系抱持著偏見和疑問,以訛傳訛之下往往讓事情的真相變得模糊。
因此,身為一個在企管系過的還算不錯的學生,我決定以自身的經驗為依據,向大家說明社會上普遍對企管系會有的 10 大常見疑問,希望能破除大家對企管的錯誤觀念,以及讓有興趣朝此科系進修的學弟妹們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快速導覽
Toggle問題 1️⃣:什麼樣的人適合讀企管系?
我希望每個在選擇志願的高中生,若想讀企管系,務必先思考一下,自己到底適不適合讀企管。因為這是個評價兩極的科系,若沒有想清楚就貿然選填,只會造成彼此間的困擾,讓更多人誤解企管系這個科系。筆者身旁也有許多同朋友因為企管系和自己想像中的差距甚遠,因而憤而離開,耽擱了自己大學時間的寶貴時間。
在這個部分,我會結合自己的個人經驗,以及大學四年期間接觸多位企管人所得出的準則來向大家做說明,內容會有大量主觀意見,若有和您意見相左之處,歡迎來信討論與回饋。
我認為最適合讀企管系的人,是「對商管有興趣,但不知道自己想往哪個領域發展」的這類人。說實話,這種人在一類組非常常見。因為台灣的高中教育裡,並不會給我們太多機會探索不同領域的興趣,只是專注在分數上的變動,這也使的多數的學生都是在考完學測、分科測驗之後,才開始真正思考自己想要讀什麼科系,可是在那短暫的準備期,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想讀什麼,卻因為分數、父母壓力以及同儕眼光而貿然選擇了一個你不確定自己是否喜歡的科系,那麼,萬一它不適合你,你可沒有太多反悔的機會(除非你肯花大把力氣重考)。
而企管系則是會給你一到兩年的時間,針對「商管」領域做廣泛的探索,讓你有更多的時間做選擇。很多人說這樣是浪類時間,但這兩年和你人生大把的時光比起來,真的不算什麼,如果真的能找出自己的興趣,那麼在研究所時將其補回來即可,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我會建議,如果你已經有明確的興趣,想要往「財金」或是「資管」走的人(通常是有先接觸過投資、或是對寫程式較有興趣),那麼請別來企管,這只會耽誤你學習的時間而已;然而,若你像筆者一樣,只知道你想往商管領域做學習,卻無明確目標和對整體架構的理解,那麼,企管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問題 2️⃣:該如何準備企管系的推甄?
Ok 如果你在看完上述回答之後,有心想要就讀企管系的話,這一題筆者會以當初準備企管系推甄與面試時的經驗作為分享依據,給大家一些準備上的方向。
我當時一共申請兩所學校的企管系,分別是國立中興大學與國立中央大學,最終也都有獲得錄取通知,以下會針對「備審資料」和「面試前的準備」以及「面試當天的問題」作為分享的架構,雖說 108 課綱調整後,在準備資料上會有些許不同,但大家仍然可以從我的回答中擷取一些有幫助的內容做為參考喔!
第一部分:備審資料
這部分由於現在已經改為 108 課綱,因此我也不確定是否能給大家當作參考,但我當時的備審資料主要分成自我介紹、申請動機和過往經歷這三個部份去做論述。
但說實話,基本上你只要內容字數足夠、排版不用特別突出但至少要整齊,這部分的成績都不會太差,我們的教授甚至透露,他有極高機率不會看這些書面資料,頂多在面試時有個問問題的依據而已,因此,大家其實不用太過擔心書審的好壞是否會極大程度影響結果,你的學測分數和當天的面試才是決定的重要因素。
第二部分:面試前的準備
這部分我會建議大家準備 1 分鐘和 30 秒版本的自我介紹,如果有餘裕,建議也可以多準備一版 3 分鐘的,企管系身為商管大系,很注重學生在面試時的表現,而自我介紹則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這名學生有沒有準備、在壓力下的表現如何。
基本上每個企管系的面試都會有自我介紹這部分,所以,我會建議多準備幾個版本,然後每個版本至少練習 10 次,熟到你快能倒背為止。架構的部分,建議可以用「三個關鍵字」或是「背景 – 動機 – 展望」的模板進行內容規劃,開頭便說出你會以什麼架構來做自我介紹,會讓教授比較能專心在你所講的重點內容,建立起好的印象。
至於其他可能在面試過程中被問到的問題,建議大家可以找家人或朋友進行模擬面試。先上網蒐集 5~10 題考古題,再由假扮面試官隨機抽考,讓你適應臨場回答和反應的能力,在實際上陣的時候才比較不會太過緊張。 當然,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問題,抑或是想向我提問的話,也都歡迎在文章底下留言,或是透過 email 等方式聯繫我,我會很樂意和你聊聊!
第三部分:面試當天的問題 除了基本的自我介紹,我面了兩所學校的企管系都是採團體面試(因為人多),在這種情況下,孰優孰劣其實還蠻明顯的,所以大家要做好準備才行。我這邊列出一些我當時印象蠻深刻的問題,給大家做個參考:
Q1:分享一個你最欣賞的企業家,以及為什麼?
這題也算是企管系很愛問的考古題,我這裡回答的是《總裁獅子心》的作者 嚴長壽 董事長,其實這是因為我爸媽很喜歡他,常和我分享他過往的事蹟,然後比起郭台銘、張忠謀等大家可能都會想講的人,嚴長壽這個切入點可能會幫助我脫穎而出。 但其實這題我講得蠻爛的哈哈哈,當下太過緊張,而且真的對他不是很熟悉,所以建議大家在準備這題時,可以先找相關的自傳來閱讀,當下會更加游刃有餘。
Q2:為什麼會想來讀我們學校的企管系?
這部分就是考驗你有沒有事前做功課,基本上雖然企管系都大同小異,但學校還是會有主推的一些優勢,像是中央大學是以 ERP 這套 SAP 的系統著稱,號稱從這裡出來的人都能去當顧問等等,這時你就需要結合你查到的資料,用一套冠冕堂皇的說詞來證明你是有做功課的。 然後給個小建議,這一題如果是團體面試,盡量搶第一個回答,因為大部分的答案都長一樣,如果你太晚回答,可能會變的老調重彈,無法在面試官心中留下印象。
Q3:點評一下前一位面試者的自我介紹。
這題算是魔王題,考驗你是否有認真聽其他人說話,還是只專注在默念自己待會要講的內容?我會建議大家一定要認真聽其他人的發言,若能將對方的名字、學校記起來,在這題回答時流暢的講出,你會是整場最靓的仔,面試分數絕對往上竄。
這題出現的機率較低,但如果出現了然後你沒準備好,表現出奇的爛的話,這把基本上就涼了。所以還是建議要多留心其他人的回答!
問題 3️⃣:企管系四年的課程會教些什麼?
主要當然是上關於傳統「五管」的理論,分別是「產」、「銷」、「人」、「發」、「財」。這也是普遍大家會在 Google 上找到的答案。因此,我會以更加具體且細分的方式,來和大家講述我在中央企管時的課程規劃,而基本上全台的企管系課程並不會有太過巨大的差異,不過以防萬一,這裡還是先打個「僅供參考」的預防針。
大一:管院基礎必修
其實在大一的時候,所有管院學生的課程都大同小異,都會有像是「經濟學」、「會計」等必修課,為的是讓管院的大家能對未來要學習的專業領域打下良好基礎,所以在這個時候,管院之間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當然,不同的科系還是會有一些專門 for 該系學生的必修課,像是企管的是「企業概論」,經濟系的「總體經濟學」等等。而我大一時的課表則是由「經濟學」、「會計」、「計算機概論」、「微積分」和「企業概論」這五門必修組成,再搭配一到兩門的通識課,就是一個正常企管系學生會有的課表了。
個人建議
在大一的時候,我會建議大家要先對自己接下來這四年的學習設下目標,因為不管是要繼續升學也好、出國交換也罷,「成績」都是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會讓你在將來多出許多選擇。
我會建議在大一的時候「至少維持在系上前 50%」,若在大二大三有了明確想努力的方向後,還能透過「控分」或「選涼課」來拉高自己的 GPA。 我身旁就有許多要推研究所和出國交換的朋友,在大二大三的時候靠著努力將成績拉起來,但這些都是建立在大一時維持水準以上成績表現才能有的機會,若是像我一樣在大一時整天醉生夢死,你連努力的資格都不具備。
大二:進階管理課程
在大二之後,企管系的課程就會往較為深入的管理課程作為授課內容,但當然,這裡的深入只是相校於大一更加專精在某領域,但其實仍然是在管理理論的外圍打轉。 在筆者大二的時候,系上的必修分別是「人力資源管理」、「行銷學」、「生產管理」、「資訊管理」和「統計學」。會由系上各領域的教授來針對這些管理課程進行理論的授課,讓學生可以更進一步認識管理的不同面向。
個人建議
大二是一個很重要的分水嶺,在更加精確的接觸不同類型的管理課程之後,我們會漸漸發現自己對哪個領域較有興趣或熱忱,抑或是特別不擅長。大部分人會在這個時期將自己未來要走的方向大致定下來,最不濟也要刪除一些不可能的選項,以方便自己在大三大四時可以找到相關的實習或參與進階課程。
比起其他管院,我們不會一開始就被給予明確方向(像是資管要寫程式、財金要進金融業),而是會給一到兩年的時間讓我們去摸索,再自行得出答案。 我認為這個做法有好有壞,對於認真上課、努力思考自己未來的學生來說,這是個絕佳的嘗試期。
但對於整天無所事事、也不積極探索的學生來說,就會認為企管系的「課程很廢」、「都沒有帶給學生專業能力」,但,這本來就不是企管要帶給學生的東西。 企管在大一大二的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對管理的基本知識,以及對不同領域的認知,以方便我們選出自己較有興趣的方向進鑽研。但這樣的做法也經常遭人誤解,說企管系超爛。我也不意外啦~畢竟台灣的教育不會讓學生思考,只要這著師長的指令動作、從不會自己思考自己的人生,這也是蠻可惜的一件事。
大三:專精領域學習
升上大三之後其實必修課就大幅下降,除了「財務管理」這個本該在大二出現的必修課以外,我的課表基本上都是自己安排。看是要去選系上的選修課程,還是透過雙主修、輔系以及學分學程去選修其他管院科系的專業課程。在這個時期,大家走的路會開始出現分歧,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未來都有了更加具體的想法。
個人建議
基本上到大三就是要靠自己了,學校不會硬性指派必修課到你的課表,你要「自己規畫你的學習路徑」。這時候通常會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你在大一大二摸索出較有興趣的領域,加上成績還可以,所以透過輔系、學分學程的方式去修像是財金、經濟系的課,以增加日後考研究所或找到相關工作的機會。
第二種則是向外發展(筆者正是走這條路),雖說有摸索出一些方向,但是並不是很喜歡透過大學課程來學習的方式,因此向外尋求一些大學生培訓、社團組織和實習來養成實務能力。 這兩種都有其優劣,全看你個人如何決定。但無論哪一條,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心力在充實自己上面,沒有所謂的捷徑。
大四:考研究所 or 實習
升上大四以後,我們每週只會有一門必修課,其他的時間都可以自行安派(但要修滿最低的 9 學分),所以在這時候系上的學生會有以下情況: 第一種:實習 如果沒有打算繼續升學,而是打算畢業後直接進入職場的話,大部分人會先到企業實習。
透過投遞自己較有興趣的職位和公司,實際參與業界的營運和工作之後,除了能擴展自己的視野,也可以培養實務經驗和能力,在將來跨入職場時可以更好的銜接與適應。
第二種:考研究所。如果你是要繼續升學的人,通常在大三下就會開始準備研究所的考試,絕大多數都會跟著補習班的進度來進行準備,這和當初準備學測差不多,只在於內容不同而已。
不同學校、不同科系的考試時間會有些許落差,但大致上都落在隔年的 1~2 月,包含面試應該最晚 4 月前會結束,而考生們在大四時期多半是全心投入準備,以寄望自己在明年能考上理想中的學校。
第三種:出國交換。這部分其實大二或大三時就會有人陸陸續續出去了,但因為筆者恰逢 Covid 最為嚴重的那幾年,因此一直到大四之前,都不太能出國。而近期因為情況逐漸控制,有大約 1/10 的同學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出國交換,以增進自己的視野,也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個人建議
到這個時候就是要好好考慮自己未來的時間點了,如果你自認能力尚不足以應付職場上的工作,那麼繼續攻讀研究所是個不錯的選擇。而筆者則是因為在校期間參與了大量的校內外培訓與實習,因此決定在畢業後直接求職,所以選擇了實習這條道路。
目前正在華碩電腦的手機部門擔任業務部實習生,若有機會,將來會再額外撰寫一篇文章向大家分享~ 這裡我衷心的建議,在這個時候要遵循自己心中的想法,不要因為旁人做什麼你就跟著做,這只會讓你將來後悔當初的選擇而已。想讓自己不後悔的最好方式就是,自己謹慎評估情況之後,做出最符合自己性格的決定
問題 4️⃣:企管系有什麼優點?
這一題我會以我個人的角度去對企管系的優點做說明,當然,這部分其實有點主觀,大家也可以在看完之後多方查證,去驗證其中真偽。
優點一:課程輕鬆,有許多時間探索自己
我們常說大學是用來探索自己興趣的地方,可事實是,很多科系其實光做實驗、寫報告和考試就已經忙得不可開交,更別提要參加其他活動來探索自己真正的興趣。我有許多理工背景的同學大學四年都在焦頭爛額中度過,別說探索自己,連個休息時間都很難擠出來。
企管系經常被人詬病課程沒用,但正是這些沒用又簡單的課程,讓我們在探索商管領域的同時,還有許多時間可以跨出校外、跨出系上,到外面去參加其他拓展視野的活動,進而認識不同領域的人以探索自己。甚至現在其實線上教學的資源也相當豐富,如果你想自學像是程式語言、寫作或心理學等,都很容易便可以做到。
這點是我在大三大四才領悟的,比起其他科系專注在個別專業中深耕,企管系更像是鼓勵大家利用自己的時間去做不一樣的事情。我也因此有了非常豐富的大學生活,參加無數校內外計畫的經歷除了認識更多優秀的人,也拓展了我的視野。
優點二:可以當作前往其他科系的跳板
在商管領域,其實大家的基礎課程都大同小異,因此,如果你在讀企管系時發現,你其實對資管、財經抱有極大的興趣,都可以透過轉系、雙主修或輔系來跨系修課,甚至拿到學位。
基本上我身旁的朋友都有個輔系的資格,許多成績優異的,更是直接用轉系的方式跳過去,再不濟,也還有研究所這個機會可以嘗試,考個財金所或資管所來深造。
這就給了我們第二次選擇的機會,在考完學測的時候,說實話,我們根本對自己的未來一無所知,其實很多科系和我們所想像的一點都不一樣。與其將寶全部壓在某個科系上,不妨先來企管系試試水溫,等找出自己的方向後再做深造,我個人相當推薦這種路徑!
優點三:學習的廣度
這點想必大家都聽到爛了,但我還是加減提一下。的確,比起其他管院科系較為專注的學習,企管系的課程更加分散,生產管理、行銷、人資、財管等都會碰到,雖然都不是很深,但一定能讓你對這個領域有基礎的認知,如果你有興趣,隨時可以透過輔系或加選的方式去財金系進行更深的學習,我身旁有不少朋友也是如此。
問題 5️⃣:企管系有什麼缺點?
OK 比起優點,我想缺點這部分是大家更想看的,這裡我也會以最 Real 的方式來跟大家說明企管系最讓我困擾的幾個點:
缺點一:一不小心就會迷失自己
前面的優點有提到,企管系的課程相較之下較為輕鬆,能運用的時機也多,這件事其實是個雙面刃,對於大學生來說並不全然是件好事:因為我們一不小心就可能會迷失自己。
在缺乏課業的壓力下,大學生最常做的就是整天吃喝玩樂、醉生夢死,說來慚愧,我大一的時候也正是如此,在本該好好學習和探索自己的過程中,我選擇了麻將、夜唱、熬夜玩遊戲等等,上大學前立下的誓言全部都沒有實踐,整個人不知道在幹嘛。
這非常的危險,當其他人在學習的時候我們在玩,當其他人做研究的時候我們在鬼混,那麼,等我們畢業,在求職上的差距便會十分明顯。這也是我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希望企管系的學弟妹在看完之後,能對自己的未來有點危機感。
我在後面也會詳細的介紹有哪些管道可以讓大家提升自己,在享受輕鬆步調的同時,也別忽略了個人成長。
缺點二:外界的貶低聲浪
我覺得這點是企管系學生共同的痛。每當大家提到企管系,總會有人問:「你家又沒開公司,讀著幹嘛?」、「有人會請一個畢業生直接當主管?」,然後大肆嘲笑我們沒有專業的學習體系,出來只能做底層等等。
一開始我們可以當作耳邊風,但隨著這種聲音不斷的洗腦,你到後面也會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的決定是否正確?難道企管系就是這樣不堪一擊嗎?我會建議大家若想擺脫這樣的陰影,可以多去參加一些培訓計畫或線上課程,甚至是到企業實習,透過這些方式來增強自己的實戰能力、產業知識還有一些硬實力,會讓你對自己更加有信心。
但其實,企管系真的比較缺乏具體的專業,很多方法論的東西你在剛畢業的時候基本上用不到,除非你強到足以去當管理顧問,大家可能還比較願意聽你講,不然現在市面上的 junior 職位很難有可以實際將理論落地執行的機會。
缺點三:缺乏核心競爭力(或稱硬實力)
相較於財金系對報表的理解、資管系會寫程式,企管是出了名的沒有代表性競爭力的科系,大概就比文院再好一點,這也是為何很多企管的學生相當不自信,我也是其中一員。
如果你只有按部就班跟著學校的課程走,你很可能這四年真的只有理論的基礎認知而已,和其他系所的人比起來,你少了點能讓你脫穎而出的亮點。 這也讓我們很多學長姐在畢業之後只能從最基礎的行銷、人資開始做,薪水什麼的也不會太好,進而給人家一種企管系畢業出路不太好的印象。
在這個講求跨領域、T型人才的時代,我會建議企管系的學弟妹「自己打造你的核心競爭力」,去學寫程式、學財務分析、考證照或是增強第二外語,你絕對無法依靠企管系的課程來完整的提升自己,和其他科系不同,我們需要更多的自學能力。
問題 6️⃣:企管系什麼都學,但什麼都不精通是真的嗎?
我這裡直接回答:沒錯,樣樣都不會精通。比起有明確定位的科系,在畢業後求職時,很少有專門 for 企管系的職缺(資管可能有工程師、財金有金融業等等),但是,企管系的學生依舊有屬於我們的做法:
首先,樣樣都不精通的前提是你僅有按照學校安排的課表去做學習的結果,實際上,你有很多機會可以透過加選、輔系、雙主修或轉系的方式來培養專業,甚至參與一些校內外的學行性組織,去上點職場實務相關的課程、跨領域的科目,都能讓你在企管系給你的知識上,觸類旁通來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老話一句,有問題的並不是某個科系,而是我們自己。好的科系一樣會有壞學生,同樣的,被我們稱作不好的科系,一樣會有好學生。我強烈建議企管系的學弟妹除了本科系的內容以外,至少再去多學一門其他的專業,像是財報分析、寫程式、行銷專業或是設計,找一個你比較有興趣,甚至是有天賦的領域去鑽研,會讓你對未來更有把握與自信。
個人建議:
這部分講求自律、自主學習,比起其他科系安排好的路徑,企管系的學生需要更主動去充實自己。但我認為提早在大學養成自學的能力是非常好的,出社會之後,基本上不會有人再要求你要學什麼,一切都得靠你自己。因此,自學能力會成為日後大家出現差異的關鍵因素,你的學習能力越好,便越有機會往上邁進。
問題 7️⃣:企管系學生要具備哪些能力?
以下純屬個人建議,最關鍵的核心能力還是要依照你個人的興趣、能力和天賦去做培養,我這篇僅會簡單列出三點我認為企管系學弟妹應該要有的基礎能力:
一、良好的英文能力
不只是管院,我認為在現今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每個人都應該把英文這個國際通用的語言練好,才有機會站上更高的舞台。現實一點講,很多職缺現在都要求至少要多益 800 以上或同等能力證明才可應徵,英文已經從 Nice-to-have 變成 Must-to-have 了。
聽、說、讀、寫 都要有一定程度,讀跟寫應該在高中時候就打下了不錯的基礎,我會建議再升大三的時候可以去考個多益來檢視自己的水平,想出國的,也可以試著去考雅斯或托福,這些證照除了能證明你的英文程度以外,在準備的過程中你也會有所成長。
而在說跟聽這個部分,我強烈推薦大家可以去上學校內提供的「進階」英文課,大部分的課程除了全英文授課之外,也會有眾多用英文討論、做簡報的機會。更激進一點的作法,你可以直接選 Oral communication 這類的口語訓練課程,抑或是參加學校舉辦的 English Corner 等聚會活動,這都是強迫你說英文的好地方。
這裡也推薦一篇我前陣子寫的「如何學好英文」,裡面有我個人的學習心法和建議,大家也可以當作參考喔!
二、基礎會計與看懂財務報表的能力
既然都已經來到商管領域,我會建議在上會計、財務管理的時候,可以更加用心的學習三大報表的基本架構與重點,同時,對於一些會計上的名詞進行學習。
除了之後有機會朝金融、會計事務所發展以外,對於投資理財、了解企業經營情況都是很大的幫助。 說實話,我個人其實在這一點上沒有做得很好,還要靠閱讀像是《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等書籍來補足我過往上課時分心的漏洞,實在慚愧。
所以,建議大家可以在上相關課程的時候,挑一間上市公司的財報來做交叉比對,去看實務上的那些報表,和老師所講的有何相似之處?可以如何解讀這些資產或負債?
三、基礎的程式語言知識
現在講求的是大數據、雲端計算,基本上所有工作都無法完全脫離科技,而程式語言更是占據了很大一部分。許多管院的必修課也都將程式語言納入課綱,由此可知,這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我會建議企管系的學弟妹至少選擇一門程式語言去做深度一點的學習,像是 Python, R, Javascript, C# 等。記住,是要「深度」一點的學習,在程式語言的領域當中,半吊子等同於沒學會,你要至少能夠獨立用這個語言玩成一個小專案,這才算入門,不然的話,你還是別跟其他人說你會寫程式,徒增笑料而已。
如果有興趣學程式語言,但不知道從哪裡找尋資源的話,建議大家可以點擊這個程式語言的標籤,我有寫一些我之前學習程式語言的心得和資源分享,想了解更多的話也可以直接私訊我,我會把我之前學 Python, SQL, R, Javascript 等程式語言的資訊更完整的分享給你!
問題 8️⃣:企管系學生該如何充實自己?
這個問題是我剛進企管系時最想知道的,因為在剛上大學的時候,相信每個人都有設下遠大的目標,希望能在大學期間充分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可是,如果沒有事先規劃,並掌握具體且關鍵的資訊,很容易會變成無頭蒼蠅,一股勁不知道該往何處使,白白浪費時間。
因此,在這個段落,我會以「自主學習」和「參與活動」這兩個部份去做詳細的說明,過程中盡量以最具體的方式告訴大家準備的方法:
【自主學習 】
前面有提到,自主學習是企管系的學生非常需要的能力,因為我們實在有太多可運用的時間了。我這裡給大家三個自主學習的技巧,以及相關的資源推薦,這些都是我親自試驗過,現在也還在使用的方法。
1️⃣ 閱讀
正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閱讀是提升我們視野和認知最好的一個方式,我從去年疫情爆發之後,開始嘗試每天閱讀、一年要閱讀超過 100 本書的習慣養成。到現在已經看了超過 200 本書籍,並且開始做了一些不同的改變與思考,在軟硬實力上面都有了接近脫胎換骨的改變。
因此,我相當推薦大家可以利用企管系多到不行的時間,每天花了 30 分鐘到 1 小時進行閱讀。 如果你不知道要看什麼書的話,可以到這個部落格中的 書籍觀後感 區塊,這裡的每天文章都是我閱讀完一本書之後,對其做摘要、觀點分享和評論後撰寫而出,有著滿滿的乾貨。如果你看到有興趣的書名,不妨停一下,看一看我寫的文章,再決定是否要買 or 去圖書館借來閱讀。
我日後也會推出像是「30 本必讀的財務管理書籍」、「5 本大學生必看經典好書」以及「2022 TOP 10 好書推薦」等等,屆時大家便可以更直接的拿到經過審核的書單,會更加有系統的學習。
2️⃣ 線上課程
歸功於現在線上教學平台的蓬勃發展,我們現在除了硬體的技術(需要器材),基本上都能夠在網路上找到相關的教學,不管是程式語言、品牌行銷、寫作或是簡報等技巧,市面上滿山滿谷的課程等著我們去學。
這時候,重點便是該如何篩選出適合我們的教材? 這部分除了要看講師背景、平台評價以外,最重要的還是親自上過課的學員分享。我過往也上過不少線上課程,在這裡也推薦幾個不錯的平台給大家:
一、ALPHA CAMP
這個是專門在教 Javascript 全端開發的教學網站,主打上完三期課程後可以直接去應徵工程師的職缺,是個轉職人士相當喜愛的平台,裡面的學員也有很多是中年轉職。
不過,誰說大學生就不能來學這些?如果你學一學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多嘗試一些 Side project 或相關的實習,搭配這邊的課程一起往工程師的路徑邁進。 我個人有在這裡上過 JS 的基礎語法、前端切版的教學、SQL 資料庫與法語數據分析,也寫過詳細的分享文章,有興趣的話可以看這裡,相當紮實。
二、Coursera
這也是另一個相當有名的線上教學平台,不過授課內容都是以英文為主,所以如果你對自己的英文能力沒那麼有自信,我會建議別在這平台上修太過困難的課(像是資料結構、統計之類的)。
我現在正在這個平台上學數據分析,正如火如荼的在進行一門 60 小時的紮實訓練,目前也有固定產出單元筆記文章,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點 Google Data Analytics 這個標籤看更多內容!
三、Hahow
這是我最早開始接觸的線上平台,也是現在中文線上教學最興盛的地方。你可以在上面找到五花八門的中文課程,我蠻建議初學者先從這裡開始習慣線上課程的步調。
我先前有在這裡上過社群相關的課程(當時有在做社群行銷),課程還算不錯,整個平台的 UI/UX 也蠻符合我的喜好,只是有時候會不小心踩雷,上到一些覺得可能不怎麼樣,但價格不斐的課程,這部分就請大家要多做功課!
3️⃣ 做一些 Side project
這部分就比較進階了,簡單來說就是自己嘗試用手上有的資源和技能去實作一些小 case。以程式語言來說,可以去網路上找一些前人做過的專案,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去調整,做一個自己的出來,或是有些自己想做,但不確定能否實現的功能,也同樣能以 side project 的方式去實驗。
我之前在學 Python 爬蟲的時候也曾寫過幾個小專案,其中一個專案有用文字記錄下來,有興趣可以看這篇文章。 再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我大二的時候對社群行銷頗感興趣,因此在學習之餘,結合自己當時很愛打麻將的興趣,在 IG 上創立了一個叫麻將博士的帳號,專門分享麻將技巧。而我也在過程中學習製圖、寫文案和社群經營,甚至一點廣告投放,是個非常不錯的經驗。
現在你所看到的部落格,也是我接觸個人品牌、網站架設厚實做出來的成品,只是這個 Side project 我越做越認真,現在可能變成終身的專案 XD。 總而言之,利用時間去嘗試學到的知識,是個非常好也非常紮實的練習,如果你有些想法,但不確定該怎麼下手的話,可以找身旁的朋友或前輩討論,寄信給我也 OK,我會很樂意給你回饋!
【參加活動】
這部分我主要會以校外可參與的活動和計畫去做推薦,因為每個學校在校內的活動都不太一樣。不過如果有中央的學弟妹想了解的話,一樣可以寫信給我來做詢問喔!
1️⃣ 鯤鵬會
這是我大學期間第一個接觸到的校外活動,主要是讓台灣的大學生有機會接觸到中國的資訊,疫情前甚至會每年出團,到中國和當地大學生交流、到企業進行參訪,重點是學生只需出機票錢,其他都由兩岸的組織幫忙處理,據說背後也有不少有錢的大老。
如果是對中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多留意這個計畫,在每年寒假的時候都會舉辦營隊,並從中挑選較優秀的學員進行專案規畫等事項,最終到中國參訪。我之前也有寫一篇文章分享我當初在那個營隊裡的經歷,我之後也有在那待了大約半年左右,但最終因為疫情無法出國而離開。
2️⃣ 動腦行銷培訓
動腦雜誌是一個專門做行銷相關資訊整理的公司,每年的寒暑假都會舉辦給大學生的行銷培訓實戰營隊,邀請全國對行銷有興趣的人來報名。
基本上都是在台北上實體課程(印象中是松江南京那塊),營隊的形式為前四天都會找廣告業的大老來進行行銷實務課程講解,內容包含廣告創意發想架構、文案撰寫與提案技巧等等,最後會請企業主提出 brief,讓學員依照企業主想要的內容,結合這幾天課程所學去規劃並用簡報進行提案,是個蠻 hardcore 的營隊。
我當時做的題目是黑松旗下的新產品 C&C 的行銷活動提案,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行銷提案的整個流程,最後接受那些業界大老和企業主的回饋,真的收穫滿滿。如果你對行銷有興趣,或是不排斥的話,我還蠻推薦這個營隊的,而且場次還不少,只要寒暑假有空,都可以去試試看。
3️⃣ 資訊種子培訓計畫
這是我在大三時參與的培訓,主要內容會是請業界講師在每雙周的周末進行授課,然後學其中會搭配幾個專案去執行,頗有做中學的意味。下學期則會請過往畢業的學長姊在自家企業開設實習職缺,讓我們學弟妹有機會到公司實習,並接受這些學長姊的指導,我第一份實習就是這麼來的。
這個計畫真的很豐富,我很難在這一小段講清楚,我之前有在痞客幫對這個計畫做詳細的紀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這個連結,去看關於課程和專案的介紹。基本上我非常推薦這個計畫,你可以認識到來自不同學校的優秀同儕、願意分享且厲害的學長姐以及業界的人脈,是個值得爭取的機會(但篩選條件也蠻嚴格的…)
4️⃣ STI 永續人才孵化計畫(或是搜尋 TYCIA 相關的活動)
這是由知名講師 何則文 老師主持的計畫,和微星 MSI 合作,在計畫中邀請社會企業、CSR 計畫的講師來進行授課,同時也會有問題拆解、簡報設計等實務上的課程。但由於我當時參與的是還在試驗中的第零屆,之後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也不好說,不過最後我們是有到微星總部進行提案,並聽取他們行銷主管以及講師們的回饋,是個交朋友、接觸新知識的一個好地方。
5️⃣ Xchange 互聯網大學
這是我現在正在參與的計畫,一共有分成八個領域,我所在的是 BD(商務開發組),主要會是以業務、開發的技巧去做學習。計畫除了一樣會在假日不定期有課程和講座,還會在這半年左右的時間給每位學員配一個經驗豐富的 Mentor,每個月可以至少有一次 1 on 1 的機會,可以向他請教職涯、學習上的問題。
詳細的內容我會持續分享在 Xchange 的這個標籤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當然啦,還有許多我沒參加過,但也非常值得嘗試的校外培訓,像是 STP、知青、BUB 人才加速器等等,商業競賽像是 ATCC 也都是商管學生很可以提升自己的地方,大家可以在多查詢一些資料後,再決定要投入那些計畫喔!畢竟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全部都要。
問題 9️⃣:企管系畢業後可以做什麼工作?
會問這題的人,多半對於自己未來的職涯比較看重,我當初也曾抱有相同的疑問。不過,其實每個科系都有部分人最後會去做八竿子打不著的工作,所以大家也不要太過侷限。我這裡會給幾個大方向讓大家做參考,主要是以我知道的學長姐與同輩的經驗
一、行銷類工作
行銷這個詞好像很好理解,但其中牽涉到的範圍極其廣泛,社群行銷、數位行銷、廣告投放、搜尋引擎優化、行銷企劃等名詞在 104 等工作平台上屢見不鮮,可以說是多數管院、文院學生畢業後會投入的領域。
在大企業、中小企業甚至是廣告公司都能找到行銷的缺,同時在門檻上也比較好進入,許多是講求創意和企劃發想的能力,因此我當初也是先從行銷入門,後面才慢慢轉而接觸其他領域的知識。
二、人資
包含招募、人員訓練、薪資管理和獵頭等,人資也是企管系的學長姐很長投入的一個領域,基本上只要你成績不要太差、語言能力 ok,都能夠拿到相關的 offer,只是說人資的工作有時候過於偏行政面,也很容易被取代。若想長久的在這個領域立足,建議要多培養一些不可取代的核心價值。
三、數據分析
這個有點介於管理顧問和工程師之間的職缺,也是現在許多企管系學生嚮往的職缺,我目前也有朝這領域發展的打算。透過使用資料庫、Execl 或 Python 等工具進行資料清洗與分析,再透過 BI 工具將其視覺化,並以簡報將洞見和解決方案提供給客戶,是個頗具挑戰性的工作。
四、會計事務所
雖然並不是會計系,但我周遭有許多企管系的朋友在上完初級會計學後,發現自己對會計的興趣,因而繼續進修中級、高級會計學,以及像審計學這樣的科目,也成功在畢業前拿到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 offer,也是個企管系學生的去處。
五、金融業
但這部分比較需要經過考試或是研究所的加持才得以進入,在金融業這個講求血統和學歷的地方,純種的企管系學生不會有太多好的機會,因此,如果對金融有興趣的話,會建議透過輔系雙主修來拿到相關的學歷證明,最後可以選擇考銀行的招募考試,或透過研究所來讓自己在金融業闖出一些成績的基礎。
六、公務員考試
我身邊也有部分朋友選擇考國考、公務員考試,到國營企業上班或是直接當公務員,這也不失為一種選擇,據我所知,也有不少商管領域的公務人員職缺,所以大家也不妨把它當作一個考量!
問題 🔟:企管系讀一讀,後悔了怎麼辦?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在大學的某個時間點後悔自己所選的科系,但企管系的話,我會說你反悔的選擇比較多元。為什麼這樣說呢?和我前幾題的回答一樣,我們有很多方式可以自己學習其他領域的技能,哪怕你今天真的不想繼續待在企管系,你也可以很輕易地透過其他管道來進修你想學的東西。
同時,若不想要重考、拚雙主修或轉系,你也可以用最低限度的時間來應付企管系的課業,其他時間放在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上。不管是寫程式、跑活動、實習或上別系的課,你有很多空間可以去做改變。
沒有從不後悔的選擇,我們能做的,就是在考量各個面向之後,做出當下最合理的決定。這也是我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在看完這 10 題的回覆後,如果你還是想來念企管,那麼,就好好努力充實自己,當碰到困難時大可向前輩、老師請教,找出最適合你的成長路徑。
當然,如果你看完之後還是很猶豫,也不妨和我約個時間聊聊,我會盡我所能地回覆你的問題,和你討論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