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轉念的力量》的讀後心得。「轉念」是一種能讓我們從負面念頭中走出,活出自己人生的方式,作者賴佩霞女士在心理學、諮商等領域浸淫多年,轉念這套方法是他向多位大師取經,並結合自身經驗所得出的系統化作法,能讓我們將其用來面對各種問題。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和大家分享兩個書中令我收穫最多的觀念,並在文末附上我對這本書的評價與總結。看完文章後,你會有以下兩點收穫:
- 轉念,讓我們活出明白
- 轉念功課的四問與反轉
- 我個人對這本書的評價與總結

轉念,讓我們活出明白
首先,我們自然要先來談談這本書的核心概念:轉念。其實若要一言以蔽之,轉念就是讓我們放下對負面念頭的執念,念頭一轉,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自然能活得更加通透。可是,事情有這麼容易嗎?
作者提到,特別是在華人社會,諸多的宗教、文化傳承都要我們「放下」,但問題是「要怎麼放?」。而他所提出的解決方法便是學習「轉念」。
我會在之後的段落詳細介紹轉念方法的操作方式,這裡先簡單分享一下他的核心框架。轉念的核心並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把念頭從無意識中拉出來,寫在紙上仔細端詳,免得他像脫韁野馬到處亂竄,隨後再用四個提問(後續會說明)和反轉來研究這個念頭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剛開始的時候,你會對這種「客觀」檢視自己情緒和想法的方式感到不適應,但隨著練習的次數變多,我們的大腦迴圈會更熟悉這套思考方式,在接下來的日子,你便可以不斷利用轉念的方式,更清楚、理性且客觀地看待事情,活出更明白的人生。
轉念讓我們放下,卻不止於放下
很多人(包括我)第一次看到「轉念」一詞,會下意識地認為這是教人「如何放下」或是「看開一點」的方法論,但其實作者在書中提出的轉念,有一套非常完整的邏輯與具體執行的步驟,絕對不單單只是「看開一點」這類虛無縹緲的概念而已,它是一個能讓我們腦袋自由、放飛思緒的工具。
接下來我會分享關於轉念的四大提問與反轉,讓大家更具體的了解它的使用方式!
轉念功課的四問與反轉
書中用了諸多案例來說明轉念的力量以及應用情境,內容實在太多,難以一一分享,這裡僅會摘要出最精華的重點,有興趣的朋友建議直接找這本書回去看,保證值回票價。
回到正題,如果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講述轉念功課,那便是「四念與反轉」,也就是四個提問加上一系列反轉的參問,目的是讓我們看清真相和念頭之間的關係與差距。這樣做可以讓我們從烏煙瘴氣的情緒或思維中跳脫,直指內心的念頭。
這四問+反轉分別是:
- 真的嗎?
- 我能確定這是真的嗎?
- 有這個念頭時,我如何反應?
- 沒有這個念頭時,我是個什麼樣的人?
- 反轉思考
提問一、真的嗎?
在轉念的第一個步驟,便是當負面的念頭出現時,先別急著被情緒帶著走,而是問自己「真的嗎?」,去質疑自己的念頭,因為我們的大腦經常會過度反應,讓我們相信一些毫無根據且對自己有害的想法,這並不是件好事。
作者在這個提問的段落中分享了自己的經驗(相信不少人也有類似的經歷):
有一陣子作者的心情不太好,原本想趁某天下午沒事去看場電影,卻沒想到還沒走到電影院,一陣心酸的感覺突然湧了上來,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可憐,想看場電影都不知道要找誰陪同,人生怎麼那麼淒涼…
不過因為作者自己已經有多年的轉念經驗,於是他很快的問了自己「真的嗎?」,經過這次提問,他突然發現,其實自己根本沒有很想看電影,只是借題發揮而已,於是很快就脫離了這樣的負面情緒。
我們人在鬱悶時,很容易就會看身旁的事物不順眼,甚至是責備自己、嫌棄自己。這時,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思考,主導這些情緒的念頭到底是甚麼??然後平靜的問自己「真的嗎?」,這時通常能馬上停止負面情緒延燒,不再被無意識的情緒帶著跑。
提問二、我能確定這是真的嗎?
這個提問其實是第一個問題的延伸,因為當我們情緒上來的時候,問完第一個問題「真的嗎?」,所得到的答案往往乾淨俐落,我們會很自然地認為:這當然是真的!這時,第二個問題「我能確定這是真的嗎?」能幫助我們在念頭和事實之間保留一些不確定性,讓我們更深入思考事情的狀況。
這段作者分享了一位職場工作者在工作中因為同事的某些話語而引發負面情緒的過程,他認為對方這樣說是在質疑自己的能力,殊不知這很可能是他過度反應。而透過詢問自己「我能確定這是真的嗎?」他更能換位思考,理解對方的立場,最終明白同事並非故意針對自己。
前兩個問題的主要作用就是讓我們不要太快相信內心浮現的負面念頭,而是要透過理性、客觀的方式來檢視所有線索,給內心騰出足夠的思考空間,保留成長的可能性。
提問三、有這個念頭時,我如何反應
第三和第四個提問的重點在於我們的「內在感受」,同時也可以一併觀察身體當下產生的細微反應。
作者在這段提的例子我個人也曾有類似的經驗,講述的是 A 小姐在搭乘捷運時,因某些人將正在聽的音樂或節目放出來而感到不爽,但自己卻因為怕惹麻煩而不敢制止,於是產生了對這些行為感到憤怒,還有對不敢發聲的自己感到羞愧的情緒起伏。
在經過前兩個提問之後,A 小姐還是堅持「對方不應該把手機聲音放出來」的念頭,於是作者問了他第三個問題:
當你想著「他不應該把手機聲音放出來」時,身體有什麼感覺呢?
A 小姐回答:「我覺得腦子一片混亂,整個頭都脹起來,我的肩膀和脖子,甚至整個背部都變得很僵硬,根本就無法專心想自己的事,渾身發熱。」
作者提到,提問三就像是一種指引,透過有意識的靜心沉澱,回顧事情發生當下的糾結、無奈、無助與憤怒。這個時候,目的不是要人離開當下的情境,或往好處想,或勸人轉念,而是要看清楚,當念頭持續停留,繼續強化他的理所當然時,所導致的身心俱疲。
提問四、沒有這個念頭時,我是怎樣的人?
作者提到,在回答完前三個提問之後,第四個問題對很多人而言,是最難回答的一題。這是因為最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念頭,常常是長久以來深信不疑,甚至是人生宗旨一樣刻在我們腦海中的信念,說白了,就是我們的執念。
這時,我們可以透過提問四來讓自己想像一下,如果這個負面念頭不存在,我們會是甚麼反應?這個階段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困難的,念頭帶來的痛苦越大,越難想像「沒有這個念頭」的情境與心情。這個經驗就像孤身闖入一片從來沒有進入過的黑暗森林,沒有任何足跡可以依循。
若是轉念的初學者,我個人覺得在這階段有位老師或前輩指引會是比較好的方法,書中的個案也是由作者一步步的提問,循序漸進的化解對方的執念。想要靠自己的力量跳出這個循環,沒有幾年的訓練是十分困難的。
反轉:把「他不應該」轉換成「我不應該」
當我們回答完前四個提問之後,接著要做的是反轉的部分。這個階段講求的是反求諸己與自省的必要過程,也就是把過往我們投射在別人身上的批判和對抗的力氣,反轉回自己可以掌控的事物上。
以剛剛在捷運上放音樂的例子,作者寫到,A 小姐在反轉的階段,想到了另一個解釋的方式:「我好吵!我的腦袋裡充斥著批判的聲音,比別人的手機還吵、還要煩人,應該關掉的是我腦袋的碎念,我應該閉嘴。」
沒錯,他選擇將焦點放在自己能掌握的地方,將原先憤慨的心情,轉換成「該安靜的應該是我的腦袋」的這個想法,這時他便安靜許多,也更能感受內在與外在世界的差異。

總結
我會給這本書 5 顆星的評價(滿分)。
由於已經一兩週沒寫讀後心得,這本書也因為這陣子頻繁外出旅遊而獨的斷斷續續,導致這篇文章沒能很精闢的將「轉念」的精華給表達出來。但以我這幾年讀過不下百本書籍的經驗來看,這本《轉念的力量》的確有其過人之處,特別是對於活在這個網路世代、面消息層出不窮的我們來說,該如何面腦中的負面念頭,是所有人的必修課。
我自認是一個非常樂觀、豁達的人,可有時也會不免俗地陷入一些糾結、鬱悶抑或煩躁的念頭與情緒當中,更別提那些成長過程中幾經挫折,或是身處高壓環境的其他人了。近幾年心理疾病的個案急速上升,我想可以很好的說明這一點。
這本書中提到的「轉念」技巧,可以說是我這些年來看過最為實用的輔導方式,比起和心理諮商師約會面,如果我們能透過練習掌握上述的提問法則,便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排除許多不必要的負面能量,長期下來對我們的心理狀況也是一件好事。
礙於我文筆不夠出色,建議大家若對於這方面有興趣,或是你這陣子總覺得鬱鬱寡歡,都可以直接找這本書回來閱讀(圖書館或直接買書),我敢保證你一定會收穫滿滿,從思維上有極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