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種分流真的能減少車禍發生? 騎士的隱形困境

車種分流,簡單來說就是在同一條路上,不同車種行駛不同道路、遵循不同的規定,例如機車有專用道、禁行內側與左轉需要待轉。

在台灣的道路,隨處可見禁行機車的馬路標示,而車種分流這一規定可以追溯至1960年代。

隨著工業發展,機車產業也越來愈發達,伴隨而來的是越發頻繁的交通事故。因此出現了「二段式左轉」以及「限時限區禁行機車」等政策。

最後於1984年,政府擬訂「機車行駛安全管理方案」,至此正式確立汽機車分流。時至今日仍有許多道路設計可以看見這些政策的影響。

久違的更新一下深度分析系列XDD 說來慚愧,這篇甚至是由別人代筆,不過我會試著陸續補上一些這系列的文章,重拾對一些議題的分析和分享。

車種分流對機車族的影響?

筆者自己就是每天騎機車上下班的通勤族,因此特別有感。

以筆者我的經驗來說,因為內側禁行機車,導致行駛時常常需要與公車、計程車、腳踏車與路邊停車爭道,如果碰上違停車輛,更是擠成一團。

而臺灣也隨處可見因為車種分流而出現的機車專用道,例如新北市著名的新北大橋「閃電彎」,臺北、臺南與高雄皆有禁行機車的圓環設計等等。

也因為一直以來的政策宣導,用路人已習慣機車「應該」靠右騎,因此當騎行在未畫有禁行機車標示的車道時,也時常遇到被逼車或按喇叭,將騎士趕去馬路右側的情況。

除了禁行機車以外,二段式左轉也是車種分流的政策之一,二段式左轉看似保護機車族,卻也存在不小的問題。

例如,每天上下班尖峰時段,總是會看到大量機車因為待轉格過小,停等至路中間、人行道以及壓迫對向欲左轉車輛的行進空間,導致要過馬路的行人被迫跑酷,又或是騎士因擋到左轉車而被義交罵,都屢見不鮮。

不過,二段式左轉更令人費解的地方在於規定不一致,隨著道路設計不同,有些路口需要待轉、有些不用,而有些路口卻要近乎逆向才能停進待轉格。

如果不是天天走的道路,有可能因為對這些混亂的規劃不熟悉而引起追撞意外。

規定不一致,才是危險之處

基於以上的情況,許多機車族開始爭取平等的路權,促使地方政府開始試辦取消車種分流。

以臺南市而言,2024年臺南市取消10個行政區的禁行機車道及兩段式左轉規定,並透過事故大數據分析,發現交通事故死亡降低了14.2%,而行人死亡率下降至10%。

桃園市則是在2017年陸續於7個行政區,試辦取消內側車道禁行機車及開放部分路口機車免待轉等政策,經過統計,發現機車肇事件數降低 44.5%。 

也許看到這邊會想問,明明先前也有新聞提到試辦取消車種分流後,車禍增加的消息。關於這點,我想「部分」道路試辦,跟上述提及到原本的問題相似,是因為規定存在不一致性。

想像一下,這個路口開放機車行駛內側,但到了下一個尚未開放的路口,又得趕緊變換車道的窘境。

又或是遠遠地確定沒有待轉的藍色的標誌,所以往內側車道靠近準備排隊左轉,一到路口才發現地上畫了一個小小的待轉格。

「會不會被罰款?」、「現在出去待轉要鬼切兩條車道耶!」,一時無法決策的情境。我想或多或少在試辦取消車種分流以後都有發生過。

因此,我個人認為,車禍的發生,不完全是因為機車行駛內側或是沒有待轉所造成。交通法規具有一致性是很重要的,尤其身處短時間就要做決策的道路上。

我的觀點: 車種分流,不是降低車禍發生的最佳解法

作為機車族,筆者我也經常在搭車時遇見一些駕駛習慣不好的機車騎士,我同意太多人濫用機車的機動性,使得機車族經常為人詬病,例如見縫就鑽、超速行駛等等。

也明白面對伴隨著機車族數量增長而上升的車禍數量時,直接限制會比宣導與教育來得更快速、方便。

但是臺灣並不是完全適合開車的地方,因為地峽人稠的關係,市區經常不好停車與容易塞車,所以機車族才會一直都存在,且年年增長。不過,即使機車族人口不在少數,權益卻顯而易見地矮汽車族一截。

如果駕駛人習慣不佳,那麼駕駛什麼交通工具都一樣。

並不是單純地車種分流就可以降低由各種變數造成的車禍,相反的,車種分流也衍生出其他各種問題。

除了上述提到的,還有車流疏通效率不足;時常看到汽車誤入機車專用道而動彈不得;

又或是,許多人詬病的機車鑽縫亂象,有沒有可能源自於環境逼迫機車族習慣在右側閃避各種障礙,而培養出的習慣。

如果我們期望機車像汽車一樣,上路就乖乖一起排隊,為什麼路權卻不一樣呢?

筆者認為,在平面道路上機車與汽車應享有平等的路權,但同時也需要提高用路人的素質。不光只有推動路權平等,也應從教育、執法、基礎建設以及文化改變等多方面下手。

1. 使駕照取得難度提升
如果考駕照變成一件不簡單的事,就能篩選掉一部份其實不適合上路的人,或者增加複訓制度,避免用路人只有在考照的當下做做樣子。

2..將交通素養納入正規教育當中:
從學生時期便教育交通安全與用路禮儀,讓大家更理解安全駕駛行為的重要性,而不是在領取駕照前象徵性地看一下教育影片。

3.公眾意識與文化改變:
培養同理心至關重要,若機車族體諒汽車族可能視野受限,減少穿梭於車陣的行為;若汽車族體諒機車族騎行空間受限,減少違停避免意外發生,良好的行車環境是可以慢慢被培養起來的。也是為什麼地方監理站會舉辦讓民眾體驗大貨車視線死角與內輪差的活動。

4.規定的一致性:
誠如文章所述,規定不一致容易使駕駛感到混亂、來不及判斷,包含僅於某些道路試辦取消車種分流。

5.取締危險駕駛:
某些騎士慣性超速、闖紅燈、逆向、騎人行道、亂鑽或甚至是無照駕駛(俗稱的猴子)。

但這種現象不僅只於機車,我們也很常看到汽車違停、鬼切、闖紅燈甚至是酒駕等等。

這些有問題的行為並無關車種,而是駕駛人的問題,因此較好的做法是也應該提升取締危險駕駛的頻率。

或許離機車與汽車都能平等使用平面道路,還需要一段時間,但期望透過族群間互相理解,降低對立感,以及探討現行政策是否能有效解決問題,能共同建立與維護良好的交通環境。

參考資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