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的感染力》讀後心得|讓善意泛起漣漪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慷慨的感染力》的讀後心得。這本書是由TED總裁所寫,除了分享了他當時將TED這樣一個非營利但極具影響力的組織發揚光大的心路歷程外,還摘錄了非常多世界各地上有意義的善心活動,為的就是要告訴大家慷慨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看完之後,我也不自覺地對這樣的世界充滿嚮往,要是大家都能有慷慨、願意為社會奉獻的精神與行動力的話,那些困擾許久的社會問題是否能得到大幅降低呢? 我是否也應該花時間了解一下這些志工活動,為這世界盡一份力?

我會在這篇文章中分享兩個令我印象深刻的章節,並附上我的個人觀點,最後再於文章結尾處替這本書做個簡單的評價與總結。看完文章後,你會有以下三點收穫:

  1. 深入了解感染力: 一項決定的驚人效應
  2. 神秘實驗: 給予網路上的陌生人一萬美元,會發生甚麼?
  3. 我個人對這本書的評價與總結

深入了解感染力: 一項決定的驚人效應

為了讓讀者更具體的感受「慷慨」的感染力,作者分享了他自己的親身經歷:

在 2002 年網路興起的時代,作者在接手 TED 的營運之後,選擇嘗試將 TED 影片放上網路,結果吸引超過百萬人觀看,一夜爆紅。

但作為非營利機構,TED 必須提供免費內容,但 TED 的講者,都是付費爭取這個演講的機會,把講者辛苦準備,甚至是花錢來進行分享的內容免費分享,真的能被講者們接受嗎?

出乎意料的是,絕大多數 TED 講者和相關社群都支持這個決定,越來越多人支持也讓理念得以快速傳播,甚至有熱心人士志願把影片內容翻譯成多國語言。

連作者自己都沒想到,當時選擇將演講放上網路的這個決定,居然能讓整個 TED 社群,甚至是其他欣賞這個活動的人願意無償付出來讓這個正向的活動能被更多人知道。

慷慨所能帶來的感染力,遠比你我想的要來的大。

TED X 大驚奇

在 TED 出名之後,作者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反而嘗試了更有挑戰性的做法: 送出 TED 這個品牌。

當然,這不是把公司送人的意思,而是向全球的會議籌辦人免費發放許可證。只要你認同 TED 的理念,並且想依此為號召,在當地舉辦相關活動,你很輕易就能獲得許可。

這就是 TED 另一項知名活動: TED X。

TED X 的原意是在 X 地點自發組織的 TED 活動,將許多卓越非凡的聲音帶給全世界。當時很多人會擔心 TED 的名聲被一些沒有 Sense 的當地社團給搞砸。

結果大家也知道了,這個活動讓更多卓越的人有舞台分享他們的影響力,並且讓更多人認識 TED,創造了更大的聲量,許多知名講者也因為這樣出現在世人眼前。

我的觀點: 網際網路讓分享變得更容易

我認同慷慨是具有感染力的這個說法,應該說我本來就覺得人性本善,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著願意為他人付出的熱血心態。當今天看到有人願意慷慨解囊,若自身有餘力,多半也會跟上。

而從作者提的這幾個例子,我看到的點反而是網路的力量讓分享變得更容易這件事。

以往可能需要透過書籍、報紙或實體活動來傳遞的訊息,現在你有 Youtube、Tiktok、IG 和臉書等管道來分享,資訊的取得也更加容易。

願意分享是件好事,但在這個分享愈發容易的時代,該如何確保我們看到的資訊是經過驗證的? 會不會因此出現許多魚目混珠的垃圾內容?

先前我曾經因為看到網紅抱怨台灣媒體的影片,有感而發寫了一篇文章,現在回去看還是蠻有感覺。

在這個資訊滿天飛的時代,該如何確保接收資訊的正確性,以及自身是否有足夠的視讀能力,絕對是很重要的一個項目…

神秘實驗: 給予網路上的陌生人一萬美元

回到正題,為了驗證人們的慷慨,作者和他的團隊做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實驗:

故事是這樣的,TED 社群中有對夫婦獲得一筆意外之財,決定捐出一部分來回報這份好運,金額是 200 萬美元,希望大家提供有創意的點子來捐贈這筆錢。

經過討論之後,作者在社群上發布通告邀請志願者來參與一場「可能會改變你一生」的活動,但過程中完全沒有提到金錢。

來自七個國家的參與者,被告知將獲得一對匿名夫婦的一萬美元,他們可以隨心所欲使用,只有兩個條件:

  1. 必須在未來三個月內使用完畢
  2. 必須向 TED 回報他們如何使用這筆錢

猜猜看結果會如何呢?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使用這筆錢?

振奮人心的實驗結果

其實當這案例出現在書上的時候,有點判斷能力的讀者一定知道結果肯定是正面的(不然就不會被當成案例放在書中了XD)

沒錯,絕大多數人都將這些錢再捐贈出去,哪怕這筆錢足以改變他們的生活(一萬美元相當於 30 萬台幣,也算是鉅款了)

作者還實際分享了這些人分享這筆意外之財的案例,向讀者說明,不分國家、文化和收入水準,人們都一樣用慷慨來回報慷慨。

這就是慷慨所帶來的美好的漣漪效應。

我的觀點: 慷慨解囊能讓人充滿幸福感

雖然有很多我想吐槽的點,例如: 你都說要向 TED 回報如何使用了,我總不能說我全部拿去吃喝玩樂吧? 還有你都表明是 TED 發起的活動,當然會聯想到要回饋社會 blablabla…

不過對於敢進行這個實驗的作者和團隊,我還是很 respect 的,畢竟金錢最能考驗一個人的本性。

即使這活動在設計上並沒有那麼讓我認同,但終究是考驗了受試者對這筆錢的態度,結果也相當激勵人。

這裡我也想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

在我大學四年級的時候,我有幸在華碩擔任實習生,當年因為疫情緣故取消了尾牙,公司為了補償大家,給每個人發了一萬元(真的是財大氣粗…),連我這實習生都有份。

對於這筆意外之財,我本來想拿去好好的享受,可當時我正在讀一些關於遊民、弱勢家庭的書籍,我深刻感受到,這世界上還有很多人需要大家伸出援手。

於是我一上頭,就把這一萬元分成兩份,分別捐給安德魯食物銀行和芒草心這兩個社福機構。本以為我會感到後悔,早知道就留一點給自己…

可出乎意料的是,我居然內心意外的充實, 這份慷慨,不只真正的幫助到那些弱勢族群,也帶給捐贈者本身滿滿的幸福感。

比起拿這些錢去花天酒地,慷慨解囊反而能帶給你更大的感動。時至今日,我都還記得那個感覺。

鼓勵大家也可以嘗試了解一些社會議題,並找一些你認可的組織或管道進行捐贈,將善意散播出去。

總結: 讓善意泛起漣漪

我會給這本書 5 顆星的評價(滿分)

比起以前動輒數十人的大家族,鄰里之間會互相幫助的時代,現代人更著重於個體。不是說這樣不好,但其實在人與人的連結感上弱了很多,以往大家互相幫忙的情境,現在是越來越少見。

這樣做固然有好處(有更多個人空間、更懂得自我滿足),但還是希望大家能保有「奉獻」、「慷慨」的特質,看到有困難的人還是願意伸出援手,該慷慨時絕不吝嗇…

作者在書中寫的: 讓善意泛起漣漪,讓我非常有感。很多時候,只要有人帶頭開始做善事,往往能引起周圍人們的注意,慢慢跟上。

之後真的應該找份社會企業or非營利組織的工作,不然每次都只會在這邊寫看似熱血的文章而沒有實際行動XD

以上就是這次要和大家分享的讀書心得啦!有任何問題都歡迎用 Email 或社群聯繫我,我一定會盡快回覆!

也歡迎大家訂閱我的電子報!目前的規劃是每個月寄出一封當月文章總覽,並和大家分享我這個月的工作與學習心得!讓我們一起成長吧!

P.S 我現在有和博客來簽署聯盟行銷合約,如果你看完文章後覺得心動,想購買此書的話,不妨透過這個連結前往博客來官網購買。不用擔心,你不需要額外付錢,而是原本的買書錢中,博客來會分潤部分金額給我,就當作支持我的創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