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效應】員工要的不是獎金,而是關注

對管理學稍微有點概念的朋友應該有聽過「雙因子理論」,這個理論將一個工作中會影響員工滿足與否的因素分成「激勵因素」「保健因素」

激勵因素指的是工作成就感、被信任的感覺與個人進步等軟性因素;而保健因素則是像薪資、社會地位和獎金等制式的內容,研究發現,保健因素雖然能短暫提升員工的生產力,但長期下來,把資源投注在激勵因素才能發揮員工更大的影響力。

沒錯,正如同文章標題所寫:員工要的不是獎金,而是關注。當主管今天能更關注員工的表現,並適時的和他們討論部門該怎麼做會更好等問題,將會讓員工感到被重視,因此展現出更好的工作表現。這樣的心態變化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霍桑效應」,是管理階層必修的一門學問!

什麼是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Hawthrorne Effect)指的是當人們發現自己成為被觀察的對象時,會改變自身的行為傾向。

這個效應源自於 1920~1930 年代一場著名的實驗,當時美國的西電器公司霍桑廠(一間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發現即使提供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保障和退休金制度,但工人似乎仍不太滿意,生產力遲遲拉不上去,於是他們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

當時的實驗假設是「提高照明度可幫助工人減少疲勞,使生產效率提升」,可是後來團隊發現,即使燈光減弱,這些受試者的生產力依舊提高了,這讓他們認為照明度或許不是最關鍵的,真正影響工人表現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發現自己正在被觀察。

透過一系列的訪談與驗證後,研究團隊發現,工人是因為發現自己成為實驗對象一事感到新鮮,同時也知道自己正在被觀察、檢視,因此有生產力暫時提高的表現。

同時,訪談過程中團隊也邀請工人們談論對工廠的不滿,適時的讓他們發洩心中的情緒,這後來也成為霍桑效應中的重要洞見:讓工作者有發洩管道,能減緩其壓力,提高工作表現。

霍桑效應重點整理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不難發現,這對於公司治理、團隊領導有很大的影響。我在讀完多數報告與文章中對霍桑效應的解釋之後,整理出三個重點:

  1. 薪資福利等保健因素並不是激勵團隊的好辦法,不是每個人都將金錢視為第一要務,主管與老闆應該適時的給予員工「我有在關注你」的感受,讓員工覺得自己有被重視,才會想進一步繳出好表現。
  2. 要適時提供員工發洩壓力與不滿的管道。有些公司會在內部提供發洩室,讓員工可以盡情的發洩工作上的負面情緒,這樣做也能提升員工的表現。或者室主管要定期和部屬進行一對一面談,傾聽對方的心聲,讓其有管道可以抒發情緒。
  3. 若想提升團隊/公司的表現,上位者要致力於關心每個部屬,以開放的胸懷接納他們的意見,並做出改變,把所有人都拉到同一條陣線上,提高員工對公司或部門的「參與度」,將大大提高團隊的戰鬥力。

我的觀點:提高員工的參與感將有助於提升生產力

由於我現在其實年資尚淺,僅僅有過兩份實習經驗,對於該如何激勵團隊與拉高生產力,說實話我並沒有太多想法。但是,在我實習的這段過程中,我發現「參與度」,或者說「被重視」與否,給了我相當不一樣的感受,這也同樣表現在我的工作態度與表現上。

我有一份實習需要密切的產出商業分析報告給我的主管,幫助他拓展市場。而每一次的討論中,他都會讓我感受到,我的工作對他而言有多重要,當我做的不好時,也會毫不客氣地給我嚴厲的回饋,這讓我雖然整天壓力山大,但卻願意投入更多心思在工作當中;

而另一份實習雖然工作環境很棒,主管也都不太管我,只要我繳出平均值以上的工作表現即可。而且我的工作內容說實話沒什麼難度,換誰來都能做,這讓我壓根提不起勁,整天就是上班打卡後等下班,工作的積極度掉了非常多,很多我原先會主動爭取的事情後面也根本不想做,只是呆呆地等著簽約期到的那一天。

這兩份實習帶給我的落差感,讓我對霍桑效應所引申出觀念非常有感,對於員工來說,金錢、福利和社會地位確實很棒,但工作上的成就感與被關注的感覺,才是我們表現卓越的最大因素。因此,我由衷的希望自己未來能先找一份可以帶給我這種感覺的工作,再慢慢的往上爬,等我成為管理階層之後,再將這個概念用在我的工作上!

收到更多巫師札記的內容

總算在今年做出新嘗試啦!目前還是試營運版本的電子報!每個月我至少會寄出一篇關於我當月文章的摘要與重點整理,你可以針對有興趣的主題來閱讀!除此之外,我也會不定期的寫信分享近期的學習點和心得,也希望透過電子報來和大家有更緊密的互動!

只要訂閱巫師札記電子報,我就會免費寄出一份關於「如何提升閱讀效率」的電子書,幫助大家更有系統的吸收與學習書上的知識。日後也會持續分享有意義的內容,請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