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權謀力》讀後心得|有勇有謀才是真大才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英雄的權謀力》的讀後心得。這本書是<王浩一的歷史筆記>系列中的第五部,我先前也有寫過其他本的文章。如果你對歷史類書籍感興趣的話,不妨點擊這個連結去看更多同領域的文章喔!

回到正題,這本書遵循了先前的架構,介紹了多位歷史人物的故事,從作者的觀點出發,去解釋他們如何施展自身的權謀力,在詭譎多變的局勢下殺出一條生路。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分享兩個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並附上一些小故事與個人看法。

看完文章後,你會有以下三點收穫:

  1. 霍去病的弟弟:霍光
  2. 千年一帝:康熙
  3. 我個人對這本書的評價與總結

霍去病的弟弟:霍光

想必大多數人都知道漢朝名將霍去病力退匈奴的精采故事,但其實他還有一個在治理國家與政事上相當了得的弟弟 霍光。雖說在其官場道路的最初,他的確是藉由哥哥的戰功與名氣獲得不少機會,但在霍去病年紀輕輕就過世之後,霍光開始展露頭角,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他並不比哥哥要來的差。

圖片來源:網路

責任重大:先帝託孤大臣

在當時的皇帝漢武帝駕崩之前,他在決定好皇位繼承人之後,希望霍光能像周公輔佐成王一樣的幫助下一任皇帝。最後任命他為司馬大將軍,和金日磾、上官桀與桑弘羊等人一起成為了漢武帝的託孤大臣,就此正式進入政治核心。

在武帝駕崩之後,八歲的劉弗陵登基,史稱漢昭帝。在這四位大臣中,霍光以穩重謹慎,金日磾以品行高潔,上官桀以力和忠心,桑弘羊以理財功績和威望成名,四人同為輔助少主而努力,也的確讓當時的朝廷形勢一片大好。

可惜,在金日磾於一年多後病故之後,剩下的三人出現了傾斜,上官桀和桑弘羊決定先對付目前朝中權力最高的霍光,一場「權臣鬥爭」就這樣拉開序幕。

大開大闔的推動改革

在談權力鬥爭之前,先來聊聊霍光做了那些改革措施,來讓漢朝的實力逐漸增強。雖說前任皇帝漢武帝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君,但其實在他老年的時候,也因為好大喜功、頭腦逐漸迷糊而做了不少錯事,導致漢朝的國力有明顯下滑。

而在霍光掌握政治權柄之後,他開始大力推動改革,主要有兩個方向:

一、輕徭薄賦:減輕徭役,降低賦稅

除了降低賦稅和勞役以外,霍光也安排九歲的新帝「親耕農田」,以展示他們對農業的重視。同時在即位第二年時,因農業歉收,於是宣布免除全國的田租,一些苛刻的雜稅也都一一被霍光免除,這些措施無疑減輕了民生壓力,讓大家對新帝有了更多的尊敬。

二、鹽鐵會議

這其實是漢武帝老年的經濟政策,包含鹽、鐵和酒的專賣,但這卻造成了變相強迫人民購買品質次級但價格卻高的商品,讓其生產不便、生活困難。

霍光想改變,但卻知道自己不能直接推翻先帝的政策,這可是大地雷。於是他選擇以昭帝的名義,邀請社會賢達(民間人士)來共議國事。他們在朝中進行辯論,昭帝與霍光在旁傾聽,但不加入辯論。但這些人因為有霍光撐腰,得以對現有的經濟政策提出批評,而財政大臣桑弘羊也努力答辯,這正是歷史上有名的「鹽鐵論」

最後在激烈的辯論後,諸多大臣在思想上也多了新的思考和壓力,於是最終取消了部分的專賣政策,給予百姓更多的彈性。這裡作者下了一個很好的注釋:

任何新政要推動,要改變現狀,永遠是福禍相依的。而霍光選擇先在輿論戰上風,再出手推動,這是阻力最小的方法,有勢借勢,無勢造勢。霍光清楚朝廷的現況,逐步減少均輸平準,一步步帶領漢朝財政脫離泥沼。

權臣謀反失敗:霍光大權在握

前面有提到,託孤大臣中的另外兩位大臣上官桀與桑弘羊因忌妒霍光的權力,總是想方設法對其進行貶低與誣陷。可惜由於漢昭帝對霍光極其信任,在苦無機會的情況下,他們決定聯合燕王劉旦謀劃造反,想一鼓作氣改變政治核心。

結果自然是失敗,從頭到尾他們的謀劃都在被霍光的眼線給得知,於是在消息走漏之下,昭帝與霍光先發制人,把上官桀在內的主謀全部逮捕,並且株連他們的家族,其他有關聯的謀反者也都畏罪自殺。自此,霍光完全掌握了朝中大權。

昭帝去世,新帝紈絝:霍光廢黜新帝

這一段其實書中寫的也是相當精彩,但礙於篇幅,咱就直接講重點。漢昭帝在即位十三年後突然去世,年僅二十一歲,無後。因此霍光等大臣最終在諸多後裔之中,選了昌邑王劉賀作為漢朝的第九任皇帝。

可惜這位皇帝是個紈絝子帝,不學無術且天天和狐群狗黨飲酒作樂,不理朝政。這讓霍光相當憂慮且憤怒,於是在和其他大臣討論之後,決定向皇太后提出「廢帝重立」的想法。最終在霍光以及群臣的安排之下,皇太后在朝中核准了「廢帝」的提議,這也成為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不懂急流勇退:霍家遭到清算

後面的故事就不多提,但綜觀霍光的官場生涯,他可以說是一陸高歌猛進,且最終也沒有晚節不保。但可惜的是他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也沒有好好管束自己的家族。因此在霍光離世之後,其家族的惡劣行徑一一曝光,最終被朝廷清算,過程中他們甚至天真的想另立新帝謀反,結果自然是全家族滅。

因此作者最後寫道:

霍光沒有晚節不保,但是治家不嚴的下場卻成了歷史教科書中的經典教材。

千年一帝:康熙

接著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同樣很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康熙。或許是因為我熟讀《鹿鼎記》的緣故,我對康熙始終有一些特別的情感。而在看完這本書對其的敘述之後,更是覺得他真的是難得一件的好皇帝,雖然是外族,但卻能發揮自身所長,穩定當時的局勢,替未來的大清皇朝打下良好基礎。千年一帝果真不是說說而已。

圖片來源:網路

平定天下:剷除吳三桂與鄭氏台灣兵

在康熙即位之後,天下仍然有不少反清的勢力,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漢奸吳三桂與鄭氏家族的台灣兵,這部分的歷史在《鹿鼎記》中有精彩的描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讀讀看,非常有意思。

回到正題,年輕的康熙皇帝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先是接納了西方的文化,重用傳教士南懷仁,其中發揮最大功效的便是南懷人發明的輕巧火炮,人稱「得勝炮」。在多年的抗戰中,這些火炮重創了三藩和台灣的兵力,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

除了軍事部屬外,康熙還頒發了一條命令:「凡棄暗投明者即與保全,恩養安插」,作者認為這是非常聰明的懷柔政策。此外,康熙也破格提拔漢人將領姚啟聖、趙良棟等人為清廷效力,在這樣的條件下,戰況逐漸扭轉,最終康熙也順利評定三藩之亂與台灣,正式平定了天下。

爭取民心,攏絡士人

成功肅清反清的勢力之後,康熙並沒有感到驕矜自滿,而是更加積極地爭取民心,尤其是對於「名士之心」特別上心,為此更是進行了一項重要措施:開「博學鴻詞科」。這又是什麼呢?

根據書中的說法,這是最高等級的科試。一般科舉考試,是廣收天下學子,參與者必須從鄉試、會試等關卡層層過關。而「博學鴻詞科」雖然也是科舉取士的其中一種,但層級卻在進士之上,所有參加考試的人都必須由京三品以上、在外督撫布按等級以上者所推薦才能到北京考試。

這種高規格的科舉考試有幾個特色:不定期、規格高、錄取寬,制度嚴格但充滿靈活。

最終一共有將近一百五十人進京趕考,而康熙對這些士人展示了他和善的態度,即使文章中有出現一些觸犯朝廷忌諱的字眼,或是有人拿眼睛不好當藉口,只寫了一點內容等情況,康熙都採取包容態度,加以錄取。

甚至是那些雖被推薦但拒絕赴京的大儒(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康熙皇帝也都一律容忍,展示他攏絡人才的決心與胸懷天下的大氣量。這一項政策的效果可說絕佳,「故明人士」對清朝的態度逐漸軟化,民心漸漸往清朝靠攏,反清勢力更加弱化。歷史學家稱康熙此舉為「定天下之大計」,有大智慧,也有大權謀。

「五不敢」主張:自勉自戒的君王

除了在軍事、治理天下上都展現十足的才能外,康熙也是一位極其自律的皇帝。他曾經在《庭訓格言》中主張君子有「五不敢」:勤修不敢惰,制欲不敢縱,節樂不敢極,惜福不敢侈,守分不敢僭,從這些句子就能看出康熙有多勤勉與自我要求。

作者也在書中寫道,相較於明朝末年那些尸位素餐、整日縱慾的皇帝,康熙真的是好了太多,也難怪雖然是外族,但仍能在此開創大清盛世,千年一帝真的是名符其實。

總結:有勇有謀才是真大才

我會給這本書 5 顆星的評價(滿分)。

當然啦,基本上王浩一的系列書籍我都給蠻高分的,畢竟作為歷史愛好者,這種有條理講述歷史故事的書籍真的超級合我胃口。不過這本書也算是系列中相對精彩的一本,比起講求純粹的軍事能力,這本書更多提到的是當你手握權力時,該如何造勢與借勢,讓情況朝對你有利的方向發展。

這可是大智慧,雖說當大家看到「權謀」,第一個反應可能會是偏負面,但其實這項能力放到現在也相當重要。當我們在職場上碰到複雜的人際關係和處境時,該如何化解危機,甚至將其變成轉機,這就是考驗我們對權謀的掌控度有多少。

我現在因為還沒有太多社會歷練,因此在讀這本書時沒辦法聯想到太多,或許等我若干年後再回來閱讀,可以有更多不一樣的見解。這本書推薦給所有對歷史或權術之道有興趣的朋友!

收到更多巫師札記的內容

總算在今年做出新嘗試啦!目前還是試營運版本的電子報!每個月我至少會寄出一篇關於我當月文章的摘要與重點整理,你可以針對有興趣的主題來閱讀!除此之外,我也會不定期的寫信分享近期的學習點和心得,也希望透過電子報來和大家有更緊密的互動!

只要訂閱巫師札記電子報,我就會免費寄出一份關於「如何提升閱讀效率」的電子書,幫助大家更有系統的吸收與學習書上的知識。日後也會持續分享有意義的內容,請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