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英雄多情:易經與經世智慧》的讀後心得。由於上次讀了作者王浩一先生的另一本著作《無照心理師的沙發》,裡面對於歷史、奇聞軼事的了解與熟悉程度令我佩服不已,因此機緣巧合之下,在圖書館看到了這本英雄多情,當然是要來拜讀一下。
這本書如同其書名所述,乃是作者引用易經的六十四掛衍伸而出,用六十四個古人來代表這些卦象,透過講述他們的生平故事來解釋易經,若是沒有深厚的文學底子,根本寫不出這種書籍,實在是讓我看得大呼過癮。
這本書是作者易經系列書籍的其中一本,裡面分享了八位古人的故事與八個卦象,但因為有關易經的層面,如果沒有相關基礎根本看不懂,所以在這篇文章中,我僅會摘錄人物的故事和我對他的看法,讓大家更容易理解。
我會挑選兩位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去做介紹,同時分享我對他們的看法,最後再於文末給出我對這本書的評價與總結。看完文章後,你會有以下三點收穫:
- 豪邁倔強的愛國詩人:辛棄疾
- 不為名儒,便是名將:左宗棠
- 我個人對這本書的評價與總結
豪邁倔強的愛國詩人:辛棄疾
想必只要是有上過國文課的人,對於辛棄疾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作為「宋詞」的代表作家,有許多經典作品流傳後世,出現在我們的課本上。其中像是<醜奴兒>裡面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辭強說愁」更是我們多數人能琅琅上口的千古名句,令人佩服其文采之盛。
不過就我最初對他的印象,也僅僅是停留在他很會寫詩、寫詞,對他的想像便是一個憤世忌俗的文人,生涯當中好像也沒有太多出眾的事蹟(殊不知是我才疏學淺),說實話對這個人沒有太多印象。
但就在我讀完<英雄多情>中關於他的故事之後,我才發現他是一位文韜武略無所不通的經世大才,只可惜為人太過剛直,沒有得到重用,這才使得他在政績上的紀載少的可憐,多數人只記得他的作品,而忽略了他其他地方的能力。
單車就道,風采凜然
辛棄疾是在「靖康之恥」發生之後的十多年出生的,有讀過歷史的人應該知道,這是宋朝由盛轉衰的一大節點之一。當時金朝屢屢侵犯南宋,常常讓宋朝人民感到苦不堪言。
在這個情況下,民間出現了許多自發性的義軍,為的就是希望能抵抗金朝的侵略,保護老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辛棄疾當時也加入了在他家鄉濟南由農民耿京所建立的義軍,由於他從小在金朝統治的地區長大,加上過往也曾利用進京趕考的機會考察過金朝的狀況,本人更是文武雙全,很快地就在義軍中嶄露頭角,在軍中擔任要職。
當時金朝掌權者完顏亮下令發兵侵略南宋,最後因為戰略失誤、軍心大亂等因素敗退(詳細情形可以去閱讀史書或找這本書來看),金朝一時間大亂,辛棄疾建議耿京可以和南宋朝廷聯繫,一同採取行動以完成滅金大業,耿京同意之後便派辛棄疾作為代表前往建康(當時南宋的首都,如今的南京市)。
正當辛棄疾和朝廷結束談判,準備返回義軍時,聽到首領耿京被軍隊中的叛徒張安國謀害的消息,義軍在失去首領的狀態下如鳥獸散,甚至有一部份投降了金朝。
這讓當時的辛棄疾感到既背痛又憤怒,竟直接率領五十餘騎人馬殺入張安國藏身的金兵大營,要知道那裏可是有五萬的金兵駐紮,很顯然辛棄疾已經將生死置之於度外,為的就是要誅殺叛徒。
沒想到最終在辛棄疾悍不畏死的氣勢下,他們趁黑殺入了大營,趁著守軍不注意活捉了張安國,將其綁在馬背上揚長而去,留下一群傻愣在當地的金兵。最後辛棄疾召集了剩下的一萬名義軍,南渡渭水前往南宋,震驚當時南宋朝廷君臣,名震一時。
這一段故事很完整的展示了辛棄疾的勇猛與果斷,僅率領寥寥數騎便能於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真乃英雄也!
這段故事也顛覆了我過往對他的想像,根據這本書的內容,史書對於辛棄疾英勇的表現,寫下了:「狀聲英概,儒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嘆息就是「欽佩」是當時常見的修飾詞),足以看出他當時的英勇。
文韜武略無不精通:《美芹十論》與《九論》
除了本身武藝高強之外,辛棄疾於政事、軍事方面也有獨到的見解,在南宋北伐失敗之後,辛棄疾雖然在朝中不受重用,僅僅是一個芝麻小官,但仍時刻惦記著要消滅金朝,於是他主張繼續北伐,認真的寫了十篇論文上報給宋孝宗,自謙為《美芹十論》。
會稱作「芹」的原因是根據《列子.揚朱》中記載的典故:有人向同鄉的富豪讚美芹菜好吃,結果富豪吃了覺得既難吃又腹痛不已,後人遂以「獻芹」來比喻自己心上的事物推薦給別人,卻無法獲得認同,亦用於人對所獻東西的自謙之詞。
這十篇內容每一篇都極其精闢,同時也是很好的軍事論述,可惜宋孝宗並不領情,還真的不喜歡這些芹菜,最後當然是沒有採納,令後人感到惋惜。而自從《美芹十論》以後,世人也將「美芹」作為憂國憂民的代名詞。
過了幾年之後,北伐派的虞允文當上宰相,辛棄疾又重燃了希望,再次寫了《九論》上書給虞允文。文中他預言金國必定會因內亂而衰敗,這九論分別為:一論用人,二論長期作戰,三論敵我長短,四論攻守,五論離間,六論虛張聲勢,七論富國強兵,八論遷都,九論團結。
辛棄疾強調要加強策反和反間諜作戰;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並且要在兩淮之地屯兵,訓練民兵武裝,避免國內稅府等完整的規劃。可惜當時的南宋偏安一隅以九,不願意打仗,讓這《九論》遲遲沒有得到朝廷重視。
這樣讓晚年的辛棄疾寫下了「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意思是倒不如將那洋洋灑灑多達萬字的抗金良策,去換一本鄰家種樹的書來的有用,充分體現他不得志的心情。
我的觀點:時代造英雄,英雄也需要出生在適合的時代
必須說,在看完這段有關辛棄疾的敘述之後,我由衷地認為他絕對是一個文武雙全的經世大才,若出生在其他有發揮空間的時代,他肯定會在歷史上留下濃厚的一筆。
可惜當時的南宋早已失去應有的銳氣,朝中官宦勾心鬥角,整天只想龜縮在南方的角落,而不願意正視北方金朝的威脅,實在是令人感到惋惜。
除了本身膽識與武藝過人之外,他的《十論》與《九論》更是很好的展現出了他對國家大事的考慮,以及對天下軍政大事的了解,若當時宋朝君主能採納,想必南宋也不會落到最後那副窩囔樣。
只能說時不我予,辛棄疾再怎麼有才,沒有獲得重用也是白搭,這也是為何他後面都轉而將重心放在文學上,因為在從政這條路,他始終沒能得到重視。
我是真心為他感到惋惜,但同時又覺得他的生平比起許多遭小人陷害而被賜死、貶謫或流落街頭的人要好上許多,至少他還是透過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讓許多人記住他。只能說如果你壯志未酬,沒有好的發展機會時,像辛棄疾這樣換個方向持續發光發熱,也未嘗不是一個好選擇。
不為名儒,便是名將:左宗棠
第二位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清末的名將左宗棠,我們在讀晚清的歷史時,往往會讀到當時朝廷的懦弱、迂腐和不願面對現實,導致各國入侵,瓜分中國的廣大領土,可謂是最為悽慘的一個時代。而左宗棠正是在這樣的時代下嶄露頭角,靠著自己在軍事、政事上的才幹,替清朝穩定了新疆的局勢,更是在日後抵抗外國入侵上少數有力的武將。
成立「楚軍」以力抗太平軍
在當時,除了外國的威脅之外,太平之亂也在此時發生,左宗棠最初是在另一位知名將領曾國藩的帳下擔任要職,「湘軍」的名號也曾歷史課本上出現,左宗棠靠著他過人的文韜武略迅速在軍中嶄露頭角,深受上司信任,朝廷於是下令讓他在湖南成立一支新軍並鍛鍊,希望可以緩解戰爭的壓力(當時主戰場在浙江)
左宗棠至此正式踏上成為名將的道路,他最終決定成立四營、四總哨,效法湘軍建置,每個營有官兵五百人,每總哨官兵三百二十餘人,總人數大約五千。人數不多,但兵貴精而不再多,左宗棠自成一軍,把這支軍隊獨立於湘軍之外,稱之為「楚軍」。
這也是左宗棠第一次帶兵,他找出了自己非常欣賞的明朝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練兵實記》作為依據,下定決心要把楚軍鍛鍊成像戚家軍一樣無間不催的勁旅。同時,左宗棠本人也勤奮練習騎馬、擊刺、抡刀舞槍等動作,笑稱「書生騎烈馬,醜態百出」。
不過,當這支軍隊正式訓練完成後,左宗棠在誓師的時候內心澎湃,向全軍將士發放一人一晚米酒,自述『不為明儒,便是名將』,好大的氣魄!話說後來這支軍隊也在和泰平均的戰役當中屢屢以弱勝強,打出了歷史上有名的「樂平大捷」,鋒芒盡出,名將之名傳遍天下。
塞防與海防之爭:左宗棠西定新疆
在左宗棠生涯的後半段,有極大部分的心力放在平定新疆地區的動亂,包含維吾爾族等外族的武裝部隊、英俄殖民部隊的步步逼近,這都讓當時的清朝對於這塊地區的掌控力逐漸下滑。
另一位中國知名人物林則徐也是早早的看出這一點,曾經將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資料和地圖全部託付給左宗棠(當時林年事已高),說道:
『將來東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屬。以吾數年心血,獻給足下,或許將來治疆用的著』,臨走前更是寫了一副對聯相贈:「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驅避之。」這次的會面深深影響了左宗棠對新疆的態度,成為塞防派的重要人物。
言歸正傳,當時因朝廷資源有限,對於究竟要先處理塞外的防禦(新疆),還是當時日本以「牡丹社事件」侵略台灣的海防事件起了爭執。海防派的代表李鴻章和塞防派代表左宗棠在當時有不少的明爭暗鬥,為的就是要給自己的派系爭取足夠的資源。
關於細節,歡迎大家去讀這本書,作者在這段刻畫得相當不錯。總而言之,在左宗棠據理力爭的情況下,總算是爭取到軍隊和相關的資源,開始了「西征」的旅程。
過程中除了要籌措軍糧、克服長達三四千里的長途跋涉之外,還要小心朝廷中海防派的扯後腿行動,這讓左宗棠當時碰到了諸多困難,但也都被他一一克服。
(非常好的專案管理能力,把風險和不確定因素都處理得很好,令人佩服)
到了新疆之後,左宗棠更是採取了「緩進急戰」的策略,先集中火力擊潰了由外族領銜的軍隊,一路收復了北疆,之後更是在「天山之役」中大勝敵軍,打的對方軍心渙散,英俄政府甚至必須採用外交手段,直接到清朝朝廷進行談判,希望能迫使朝廷下令讓左宗棠退軍。
想當然,左宗棠是拒絕接受對方那不懷好意的和談的,他更是在六十九歲的高齡親自出征,吩咐手下替他準備一副棺材隨行,宣誓要和俄軍決一死戰,不收復領土絕不罷休。
軍隊上下看到元帥氣吞山河,把生死置之於度外的氣勢,個個精神抖擻、鬥志高昂。而在新疆的俄軍聽到對方的情況,深知自己並非左軍對手,於是宣布鄉領土歸還(依梨的領土,但我不確定確切位置)
至此,左宗棠算是完成了「西定新疆」的壯舉,過程中可謂戰無不勝,靠著精細的謀略與果斷的行軍風格,殺的對面丟盔棄甲,這本書對於戰事的過程有詳細的說明,簡直像在看武俠或軍事小說,非常之精彩,對歷史有興趣的朋友真的不要錯過!
我的觀點:力挽狂瀾的一代名將
綜觀左宗棠的一生,雖然依舊是出生在一個不那麼好的時代(清末),但他與其他英雄人物不同的是,他有獲得重用,得以施展他在軍政上的大才,平定內亂與出兵剿滅外敵,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
從書中的敘述可以看出,當時的朝廷和軍隊幾乎都很仰仗左宗棠的能力,在帶兵打仗這一塊,他可以說是清末的最強者,在他的帶領下,清軍往往能取得亮麗的戰果,一代名將果真是名不虛傳。
在看完他平定新疆之亂的故事之後,對他用兵、御人和策略上的規畫可以說是佩服的五體投地,如果把他放到現代,肯定也會是一個相當厲害的企業家,真乃英雄也!
總結:中國歷史博大精深,值得一再探討
我會給這本書 5 顆星的評價(滿分)。
當然,這也是因為我本身非常喜歡歷史類的書籍,從小就很愛看相關的人物傳記、小說和經典名著,這本詳細敘述古人事蹟的作品當然深得我心,看的是非常入迷。
比較可惜的是,作者其實是透過這些古人的故事來講解易經卦象,但因為我對此並無深厚基礎,沒能領悟太多…這也促使我有想研讀易經的念頭,日後有機會也會在這個部落格中和大家分享!
總而言之,如果你和我一樣,對於國學常識、歷史類的內容相當感興趣,那麼請千萬別錯過這本書。雖然目前在博客來等網路書店已經買不到,但我想圖書館內應該還有機會能找到。
每次看完這類書籍都會有所感觸,中國的歷史真的是博大精深,五千年當中出現的眾多英雄人物和其背後的故事實在是令人著迷,知道得越多越明白自己的不足,對於這些事情,我們了解的還是太過淺顯,弱有機會,真想花時間好好研究,去感受一下歷史的痕跡。
後話:《英雄多情:易經的經世智慧》是作者王浩一系列書籍中的其中一本,日後我也會持續蒐集並閱讀他的其他大作,並輸出讀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