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長勝心態》的讀後心得。成功的定義到底是什麼?不斷競爭和勝出之後,我們就能感到所謂的幸福了嗎?
《長勝心態》這本書旨在告訴我們,除了贏,我們有更多值得去做、去體驗的事,如果一昧地將目光聚焦在成果,那麼,我們會失去很多樂趣,同時,也很可能沒辦法發揮既有的潛力。
作者凱絲.畢曉普(Cath Bishop)曾經是英國的奧運划船選手,代表英國國家隊在一九九六年世錦賽拿下銀牌;二零零三年與搭檔凱瑟琳勇奪金牌,繼而在二零零四年雅典奧運摘銀。他從過往參與奧運的心路歷程,來告訴讀者「勝利」並非絕對,我們應該要抱持著長勝心態,去找出那些能真正讓我們感到開心的事情。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摘錄兩點關於長勝心態的重要觀念,最後在文末附上我的總結與對這本書的評價。看完文章後,你會有以下三點收穫:
- 「一切都是為了獎牌」:競技體育的真相與迷思
- 長勝思維-三 C:想清楚、持續學習、建立連結
- 我個人對這本書的評價與總結
一切都是為了獎牌?
由於作者本身是奧運選手出身,雖說後來也在外交、政治和講師的領域上有很好的發展,但令我印象較深刻的,還是他參與奧運的心路歷程,以及訪問其他奧運選手的經驗,讓我對於競技體育的看法,有了很不一樣的改變。
贏了比賽,然後呢?
一九九六年,年僅二十五歲的高爾夫球手馬斯.畢永拿下在歐洲巡迴賽的勝利,他心想:「就這樣嗎?」在接受完記者採訪,回到更衣室後,出來發現只有自己孤身一人。「我覺得空虛,這是我在歐洲巡迴賽的第一個冠軍,在頒獎典禮上,我的心情非常振奮,一生中最大的夢想成真,然後勝我一個人,我覺得意興闌珊。」我們看不到勝利的這一面,但卻真實無比。
另外幾個例子像是美國泳將馬克.史畢茲在一九七二年慕尼黑奧運上橫掃七面金牌後精神飽受壓力,因為他明白,勝利光環不會持久;而英國自由車女將維多利亞.潘朵頓回憶當年拿下首面奧運金牌的時刻,他說那變成了「反高潮」,他根本沒有慶功的心情…諸如此類的案例多不勝數,顛覆了我們對於這些選手的看法。
深入剖析勝負
在這裡,作者以英國愛爾蘭裔自行車選手麥可.哈金森的一段話對這些「贏下比賽的人」的心態做出剖析:
你贏的次數越多,越是覺得鬆了口氣。隨之而來的純粹喜悅稍縱即逝,對於那些把體育這樣微不足道但又困難不已的事情當作事業來經營的人而言,這門事業讓人純開心的階段可能在他們可以投票的年紀,就已成漸逝的記憶。開心逐漸變成成就感,然後是滿足感,最後是鬆了口氣的解脫感,心想自己總算辦到了,歷經這些歲月,每日、每週、每年的操練,總是在想如何把這件小事做到盡善盡美,所幸總算沒有虛擲人生。
其他的說法像是「覺得自己就像一台只會執行指令的機器」、「為了贏得比賽,只要執行一系列是先預演過的流程,這是肌肉記憶,而心裡想的是,贏是唯一可能的結果,其他結果都是輸。」這也讓許多贏家在賽後只會覺得鬆了口氣,而沒有出現我們想像中的那般狂喜。
那些沒能贏得比賽的人呢?
這是相當觸動我的一部份。我們每次都只會將焦點放在最終的勝利者身上,那麼,那些與第一名失之交臂的人呢?他們的感受是如何?
糟透了。參加這種高強度比賽卻無法得名的壓力,讓許多選手因此崩潰,哪怕你得到是銀牌,也有研究顯示這樣的失利會影響選手的心理健康。
站上領獎台的運動員,背後都是數不進的失敗和偏低的自我評價。因為社會大眾對於勝利、獲得名次的觀念過於偏頗,導致那些拚盡全力但沒能奪牌的選手,很難得到大家的認同和關注。
作者以他當年參加奧運,英國奧運代表團搭飛機回國時的經驗作為分享:划船隊的經理保管全隊隊員的機票,因此大家都要去找他拿,而關於機票的分配,大家都心裡有數。
勝利者通常最先拿到票,他們在一旁嬉鬧,為比賽獲勝而感到開心,獎牌在他們的口袋裡叮叮噹噹地響著,經理在給票時會笑著拍他們的肩以示肯定;而輸掉比賽的人呢?只能尷尬的在附近走動,等著換他們取票。
作者提到,他當時已經因為比賽表現不佳,心情相當低落,早就已經不需要其他人在落井下石,可這樣大小眼的分票潛規則,毫無疑問是在這些人的傷口上灑鹽。當然啦,作者說現在已經不會再這樣分配機票了,但他提到,這種小圈子的文化和規則是多麼具殺傷力,損傷選手們的自信能量,讓當時的作者更加煎熬。
我的觀點
說實話,我大概能理解這些運動員在職業賽場上的辛酸,因為我先前也曾經是運動校隊出身,對於「結果論」的文化有很深的體會。雖然大家都說要「享受過程」,而非一昧地在意最終結果,可是,我們往往會對勝利有著莫名的渴望,進而忽略掉這件事情。
在網路上,因為我有在看 NBA 和大聯盟的比賽,如果有位球員表現不錯,但卻遲遲無法帶領球隊奪得冠軍,那麼網路上就會掀起一陣質疑他能力、批評他的聲浪,大家似乎認為,只有拿下冠軍、贏得比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比賽的細節、過程、團隊合作和奮鬥的這些場景,似乎一點也不重要。
可當我們不斷追逐勝利,而沒有好好的去享受過程時,我們會發現,就算你真的獲得了你理想中的結果,那個興奮感也僅會維持一下下,很快,你就會覺得空虛。這時,大多數人的做法會是去追逐下一場勝利,想透過這樣的方式來維持刺激感,但這很顯然不是個長久之計。
雖然我後來沒有繼續往運動這條路走下去,但從我前兩年在大學的生活中,我也能感受到這種「非贏不可」、「結果至上」的觀念帶給我的傷害。基於對未來的焦慮,我在前兩年拚了命的包裝自己,到處去外面跑活動、跑競賽以及實習,為的就是要贏更多人,拿到那些頂尖企業開出的職缺,成為人生勝利組。
可是,哪怕我運氣不錯,一路逐步達成我的目標,甚至得到了我夢寐以求的機會,我卻還是感到空虛。看著眼前的錄取通知,開心的情緒僅維持了短短五分鐘,我就覺得有些倦怠了。
「我到底在爭甚麼?」,在這段期間,我一直有這樣的疑問,的確,我得到的多數人會認可的好機會,但這有讓我感到快樂嗎?如果我繼續追求這些東西,我真的能得到理想中的幸褔嗎?
剛好當時疫情爆發,讓我有很多時間和自己獨處,於是我把握機會,開始廣泛的閱讀不同種類的書籍,並且試著和自己開始對話,去釐清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對我來說,什麼才叫成功的人生?這本長勝心態也是當時我閱讀的其中一本,我也曾在去年寫過關於他的讀後心得,今年再看一次,依舊帶給我不少啟發。
我們,真的要繼續把重心都放在「勝負」、「結果」上嗎?還是說,我們其實可以改變心態,重新定義成功,找出能讓自己真正感到快樂的生活模式呢?這,就是我在下一段要和大家分享的「長勝心態」,把握三個大重點,讓我們可以打造自己版本的勝利人生。
長勝心態:想清楚、持續學習、建立連結
在知道「勝利並不代表一切後」,作者在書中提到的「長勝心態」是我覺得相當不錯的觀念,雖然稍嫌有些老生常談,但透過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確實會讓我們在人生碰到困難時,更有動力和餘裕的面對。作者以 3C 架構來說明這個長勝心態:
Clarity 想清楚
清楚知道什麼東西對自己很重要,採取更廣泛與更長期的視野定義成功的樣貌,以及邁向成功路上我們希望累積什麼樣的經驗。成功並不只是短期的指標與結果,清楚知道自己要甚麼,指的是更廣泛的找出我們生活中的「為甚麼」,清楚我們生活的目的與使命,分析我們希望對周遭世界發揮甚麼影響力。
Continuous / Constant Learning 持續學習
對於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養成持續學習的態度。成功是建立在個人不斷成長,而不是由外在的結果定義。再者,這會讓我們專注於做事的方式與態度,以免將太多重心放在職場以及家庭該做的事,事情是做不完的,清單上滿滿的待辦事項、要實現的成就,往往支配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學會在 how 和 what 之間取得平衡,可以確保我們持續成長與精進,即便失敗也不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Connection 建立連結
主動建立連結,不論做甚麼事,務必將建立關係視為首要之務。這可將注意力放在我們日常遇到的人:同事、合作夥伴、朋友、網路裡的人、尚未建立關係但未來可能合作或協作的人。如何積極的建立與他人的連結,擺脫一昧與他人比較、你爭我奪零和遊戲的生活態度。
我的觀點
想清楚、持續學習和建立連結,我個人覺得是個相當好的架構,抑或說是可以參考的原則。比起一股腦的陷入無止盡的競爭心態,利用這個 3C 架構來釐清自己的人生目標會是個非常棒的思考框架,以我而言,我經常會思考,對我的人生來說,最重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在職場,我想達成什麼目標?這會讓我感到快樂嗎?
說實話,我現在還沒有得出答案。其實我本人並不太喜歡職場的工作環境,充滿高壓、競爭和無止盡的待辦事項,失去對自己時間的掌控感是我最害怕的事情,因此我迫切的希望能夠找出一個不用這樣折磨自己、但又能生活下去的辦法,這也是我開始經營自媒體的原因。
透過建立長勝心態,我除了會繼續思考未來的可能性與優先順序以外,同時也持續地在各個領域進修,像是數據分析、網頁架設、內容經營和商務開發等等,比起參與競賽獲獎或是在工作中繳出好表現,我更喜歡這種一點一滴培養起自己能力的感覺。享受過程,你便可以不斷成長。
現在我最需要調整的,是建立連結的部分。因為我算是個冷漠、內向的人,到了新環境或新團體,並不會主動出擊去認識新夥伴、建立連結,總是等著其他人來找我,或是享受一個人思考的空間。這其實相當可惜,我在過往待過非常多優秀的組織,可是直到結業,我經常沒辦法和太多人建立緊密的連結,這些資源就隨著計劃結束而消逝,這是很浪費的一件事情。
因此,我會希望在接下來的日子,當我有機會和他人建立連結時,要勇敢踏出那一步,向對方釋出善意,以「合作」、「雙贏」的心態去積極與他人相處!
總結
我會給這本書 4 顆星的評價(滿分 5 顆)
Well, 我個人覺得書中的觀念有些難以落實,尤其是對於在這個資本主義、充斥著競爭氛圍生活了數十年的我們來說,更是難以直接做出改變。3C 架構固然好,但有多少人能夠實際在心態上做出改變?哪怕是像我這種讀過非常多自我成長書籍的人,一時間都難以將思維轉彎,更別提那些職場上的工作者了。
不過,作者也在書中很直白地指出,這件事「知易行難」,可如果我們想創造幸福的人生,那麼就必須深入思考並做出改變。我覺得,光是「想清楚」這個步驟,就可以讓很多忙碌的人停下腳步,去細品自己人生的真正目標。我們都活得太過匆忙,每天有著做不完的事情、看不完的社群媒體和資訊,這個世界變得太過複雜,如果沒有靜下心和自己對話,我們很容易就會迷失自己。
社會主流對於「成功」的定義,經常會潛移默化到我們身上,使大家一昧地追求勝利、更高的頭銜、更好的薪水,可是,當我們真的到那個地方的時候,風景真的如我們想像中的美麗嗎?我抱持很大的疑問。如果沒辦法在人生短短的幾十年中,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豈不是非常可惜?
長勝心態這本書,除了讓我重新思考對於勝利、成功的定義之外,也讓我更能靜下心來,去面對真實的自己,找出對我而言,真正重要的事情。把眼光放遠,多思考、多學習並多和他人建立連結,幸福且成功的人生,或許近在咫尺。
Takeaway
- 在之後的日子裡,我會更加用心在和他人建立連結這塊,當有機會和他人交談,不要被內向的人格所影響,而是勇敢跨出那一步。在職場上,也要充分以互助、雙贏的心態和同事相處,成為一個能帶給他人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