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別再以己度人了!

我曾經因為不滿某位朋友的態度和做事情的風格而處處看他不順眼,不論是一起出遊、聚餐或共事都覺得他這裡不好那裡不好。有一次我倆一起合作一個重大專案,他卻在專案的前兩個禮拜消失無蹤,什麼話也沒說就此失聯,直到兩週後我才連繫上他。

而這兩個禮拜的所有工作都是由我一肩扛起,心中自然有不少怨言,不過為了讓合作更加順利,我也選擇忽略不提。沒想到在我們共事一陣子之後,他居然在某件事情上質疑我的工作態度,認為我沒有好好投入工作,當下我的心情簡直像一筒被點燃的炸藥,下意識的就回噴了一長串犀利的話語,內容不外乎就是以你前段日子的表現,也好意思跟我提「工作態度」?

至此,我倆的關係算是徹底決裂,裂痕大到難以彌補。可不久之後,我透過共同好友輾轉得知,其實他前陣子之所以無故消失、工作心不在焉是因為他的身體出了點狀況,連帶導致他的心理也出了問題,當時的他其實是在極度不舒服的情況下,還是願意花時間在這件事情上,對於這份工作,他可能真的比我還要重視。

而我當時在別人眼中看來,也的確沒有投入足夠多的心思,工作總是交差了事,被他點出來也是希望我迷途知返,可是我不但沒有聽進去,反而讓過往對他的既定印象影響了我的判斷,認為他就是一個不靠譜的人,殊不知這只是我個人的主觀看法而已。

這種僅憑自己的喜好和感受來判斷事情對錯的現象,在心理學當中被稱為「投射效應」

什麼是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又被稱作心靈投射謬誤(mind projection fallacy),指的是人們容易出現一種錯覺,習慣用自己的觀點和感受來分析與判斷他人,並認為對方也是如此。

簡單來說就是『以己度人』,像是一個善良的人總是會局的全世界的人都很善良;反之,心機重的人自然會覺得周遭的人都和他一樣有心機。

投射效應實驗

有位心理學家羅斯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來驗證該效應的合理性,當時他邀請了 80 位大學生,詢問他們是否願意揹著一塊宣傳板在校園內走動。結果有 48 人答應,並且認為大部分的學生都會和他們一樣樂意接下這個任務。

反之,那些拒絕的學生則認為多數人和他們一樣,是不願意做這個活動的。由此可見,我們下意識的會將自己的態度投射在別人身上,這正是投射效應的原理。

從蘇東坡的故事來看投射效應

除了上述的實驗以外,還有一個關於大文豪蘇東坡的有趣故事。蘇東坡有一個關係很不錯的和尚朋友叫佛印,他倆經常以文會友,彼此互相鬥嘴。

有一天,蘇東坡開玩笑的說佛印是狗屎,可沒想到佛印卻說蘇東坡是金佛。蘇東坡本以為是佛印被自己折服而沾沾自喜,可是他的妹妹卻說「別傻了,你看別人是什麼,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麼」,這也是投射效應的一種變化!

投射效應的三大表現

除了理論之外,其實投射效應還能夠在依照型態的不同分成三類,分別是「相同投射」、「願望投射」和「情感投射」,接下來我會針對這三種類型在做說明,讓大家更深入了解投射效應!

1️⃣ 相同投射

「有一種餓叫阿嬤覺得你餓」,這種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在別人身上的感受就是相同投射。

2️⃣ 願望投射

通常會發生在親子、師徒之間,像是如果學生希望得到老師的讚賞,就會在收到老師的評語之後,選擇關注那些好的地方,並把整段文字理解為對方在稱讚他,忽略其他較為不好的回饋。

3️⃣ 情感投射

「情人眼裡出西施」正是如此,當我們在看自己喜歡的人事物時,往往會越看越喜歡,明明對方沒做什麼,卻還是愛的死去活來;相反的,當你討厭一個人時,無論對方做什麼都會讓你反感,人就是這麼奇妙。

我的觀點:更客觀、更公正的看待事物與他人

了解投射效應會帶來的偏誤之後,我發現我更需要用客觀的角度來檢視周遭的人事物,我們都太容易被自己的主觀意識影響,陷入僵化的思維,這會讓我們犯下許多不可挽回的錯誤。

越是以自我為中心,我們看這世界的廣度便會愈發狹隘,每件事、每個人背後或許都有另一個面貌,我們若是僅從自己眼中所見便妄下定論,發生誤會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那個總是捨不得花錢的摳門朋友,其實是為了把更多錢留給家裡的弟弟妹妹讀書;那個平時不愛說話的傢伙,卻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為你扛下事情的責任..

千萬別用片面的資訊評斷他人,也不要只用一個角度去看待事情。保持客觀與開放的態度,接納不同的人事物,這是我從投射效應中學到的道理,共勉之。

收到更多巫師札記的內容

總算在今年做出新嘗試啦!目前還是試營運版本的電子報!每個月我至少會寄出一篇關於我當月文章的摘要與重點整理,你可以針對有興趣的主題來閱讀!除此之外,我也會不定期的寫信分享近期的學習點和心得,也希望透過電子報來和大家有更緊密的互動!

只要訂閱巫師札記電子報,我就會免費寄出一份關於「如何提升閱讀效率」的電子書,幫助大家更有系統的吸收與學習書上的知識。日後也會持續分享有意義的內容,請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