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劑效應:糖果也能發揮療效?

為什麼明明毫無療效的糖果片,卻能讓患者在服下之後身體獲得改善?甚至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其實,這正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有趣效應: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又被稱作假藥效應、糖衣效應,指的是病人雖然接受的是沒有療效的治療,但卻「相信」或「預測」這個治療是有效的,於是在病情上獲得舒緩。簡單來說,就是依靠患者自身的心理作用來讓生理做出改變。

畢闕博士的實驗

這個現象是由 畢闕博士 在 1955 年所提出,當時的他做了一項實驗,實驗的方式便是給病人服用號稱能醫治背痛或有關症狀的安慰劑,但事實上這東西對於治療並沒有直接效果。

可是,在當時做的實驗中,有大約四分之一的受試者表時有得到症狀的舒緩。這不全然是病人的主觀感受,而是從客觀的醫學檢測來看,都發現這些安慰劑的確有幫助病人改善病情。

於是畢闕博士就提出了「安慰劑效應」的理論,從而變成了現在醫學界耳熟能詳的症狀。

安慰劑效應案例:Xpill – 唯一的藥效就是你的心態

這裡也和大家分享一個運用安慰劑效應的例子,是由一位年輕的行銷經理 Robert Richman 設計。

有一年, Robert 參加了美國的一場慶典,他將一些看起來像藥丸的紅色糖果裝在一個藥瓶裡,發給所有的與會者,宣稱這些藥物能像《駭客任務》中的神奇小藥丸一樣,啟發超能力。

當然啦,在活動結束後,他有和大家解釋這不過是個破冰環節的小活動,這些藥丸只是糖果,並沒有任何功效,大家別太在意。

可是在之後的紀個禮拜,Robert 不斷收到其他人的訊息,問他:「那些藥真的沒有效嗎?我總感覺吃完之後變了很多,整個人都更有活力了!」

哪怕 Robert 不斷地解釋這東西只是糖果,但還是很多人來跟他要這個沒有任何藥效的藥丸。在發現市場上的需求之後,他決定正式推出一款名為 Xpill 的藥物,一個完全無效的糖果藥錠,把他們放在藥瓶當中,上面很清楚的表示:「這款藥本身毫無藥效,唯一的效果就是你的心態!」

這真的是個很有趣的案例,我在網路上還看到一部專門在談這件事的影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稍微看一下,看看他是怎麼做到的!

反安慰劑效應

剛剛談論的都是這個效應能帶來的好處,不過,如果運用不當,很可能會對病人帶來負面影響,這時我們便會將其稱作「反安慰劑效應」。先來看看下方的案例:

有一批需要接受藥物治療的病人,其中一半的人被告知這款藥會有勃起障礙的副作用,另一半的人則毫不知情。

而最後的結果是,被告知的這一批人當中,有 32% 出現勃起障礙,不知情的這批人則僅有 13%。明明吃的是同一種藥,卻因為心理上的不同,而出現了不一樣的結果。

有時候當我們被朋友說哪裡好像怪怪的,哪怕其實沒有,我們也會因為心裡作用而真的在那個地方出現問題(例如:氣色很差、皮膚好像不太好),這些其實都是反安慰劑效應會帶來的後果,請大家務必謹慎!

我的觀點:妥善運用安慰劑效應的正面效益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人的心態與想法其實具有很強大的力量,強大到足以影響我們的生理層面。而在我們知道這件事情之後,要做的便是試著將這個現象的正面效益給最大化,讓我們的心靈層面更加強大,進一步帶動全身的改變。

以我而言,在我還不知道這個安慰劑效應之前,其實就會在一些重要場合與活動之前,對自己做自我催眠和心態建設,告訴我自己,喝下這杯水之後就不會再緊張了;做完 5 組深呼吸後我便可以輕鬆寫意的講完這場簡報等等…

一樣的道理,這些行為嚴格來說並不能幫到我多少,但因為心態上的轉變,我真心相信這些行為能幫助我緩解緊張,因此對我來說依舊有效。也建議大家可以試著建立一些「儀式」,當我們需要精神上的鼓勵時,可以透過這些行為來讓我們相信事情會獲得成功,心想事成有時候真的不是說說而已!

最後也想稍微提一下反安慰劑效應,大多時候這種負面影響對於喜歡胡思亂想的我們來說會更為嚴重。

小病變成大病,這種情況是我們不樂見的。所以請大家要敏銳的過濾周遭的負面訊息,並小心求證,不要因為其他人隨口一說而疑神疑鬼,否則只會讓原先的小毛病越演越烈,放大了負面效益。

收到更多巫師札記的內容

總算在今年做出新嘗試啦!目前還是試營運版本的電子報!每個月我至少會寄出一篇關於我當月文章的摘要與重點整理,你可以針對有興趣的主題來閱讀!除此之外,我也會不定期的寫信分享近期的學習點和心得,也希望透過電子報來和大家有更緊密的互動!

只要訂閱巫師札記電子報,我就會免費寄出一份關於「如何提升閱讀效率」的電子書,幫助大家更有系統的吸收與學習書上的知識。日後也會持續分享有意義的內容,請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