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提問的力量》書籍觀後感|問對問題就能解決一半的問題?超實用的 11 大提問法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書籍是《精準提問的力量》,關於提問的能力,在人際關係處理、職場和商業場合當中都是相當重要的,更是有所謂顧問業,透過問出關鍵問題來找出精準的洞見。

因此,身為商學院學生的我,認為「提問」這門學問是我勢必要深入研究的,於是有了這本書的觀後感文章。

一如往常,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你會以有下三點收穫:

  1. 同理型提問法:探索對方的內心
  2. 科學型提問法:檢驗觀點的對錯
  3. 我個人對這本書的評價與總結

同理型提問法

這是書中 11 個提問法當中的第三項,也是我相當喜歡的一個方式。根據作者所述,同理型問題有賴從另一個角度觀看事情,並從另一個角度提出問題,通常要能做到以下幾點:

  • 設身處地:同理心有賴從別人的角度看事情:他在想什麼?他有什麼感覺?如果你設身處地會看見什麼?
  • 給予空間:先問比較大的問題,讓對方侃侃而談,談的舒服自在。
  • 弦外之音:你挖得愈深,愈需要聽到語調與情緒等線索。停頓與遲疑有其意涵,肢體動作、臉部表情與目光接觸都反映內心。
  • 適當距離:展現同理與好奇,但仍保持適度的距離與抽離,方能避免妄下評斷,提出客觀的問題或建議。

同理是為了從對方的視角和感受看事情

海倫.莉絲是哈佛醫學院的精神病學臨床教授,投入同理心的研究,教導醫生如何把同理心運用在治療上。海倫向作者說明,同理心是「一種傾聽並進入他人觀點的能力」,你不只理解對方,還要變成對方。「進入觀點」是憑提問了解對方的觀點、情緒、行為與想法,從它們的眼睛,理解他們的視角。

海倫說:「這時想像力跟好奇心就進來了。你試著跳脫自己,易地而處。」同理心不是在問:「我會有怎樣的感受?」而是在問:「我想知道他會有怎樣的感受?」他的同理心提問反映這種「進入觀點」。

  • 如果去感受這個人的經歷會是怎麼樣?
  • 別人有什麼感受?
  • 害怕?歡欣?脆弱?
  • 身為他們那樣的人會是什麼感覺?

海倫與醫生共事,教他們如何平尋常問題建立具同理心的關係。這類問題非常簡單明白,但如果問的真誠,則既能得到有用資訊,還能傳達真切關心。

  • 今天過的怎麼樣?

不過海倫對醫生們說,他們不能只是提問,還要認真傾聽、誠心傾聽,不光只是聽字裡行間,還要聽語調與想法等弦外之音,外加肢體語言與外在反應。他訓練他們保持目光接觸,藉由觀察臉部判斷患者是放鬆、焦慮、驚嚇或緊繃。如果患者展現強烈情緒,醫生該直接回應,基於同理心而詢問:

  • 你最擔心什麼?

海倫教這些醫生勿在患者說話時看著電腦,盡量少插嘴打斷,在患者激動或害怕時保持冷靜並設法鼓勵,接收他們的字句與線索,保持專注,展現支持,顯得將心比心。

根據海倫所做的研究,發現如果醫生和病患之間的關係不好,缺乏同理與溝通,那麼病人的病況往往不理想,在肥胖、氣喘、高血壓和關節炎等方面都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如果醫病關係不佳,病況也就不佳。

同理心喚起人性。美國詩人華特.惠特曼一語中的:「我不問傷者有何感受,而是把自己變成傷者。」最好的同理心提問反應惠特曼的金言。

圖片來源:Pixabay

我的看法

同理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這點在人際關係上尤其如此。若我們能夠在每次和人談話時,用同理型提問的方式向對方拋轉引玉似的提出一些精確的問題,並且搭配認真傾聽的一些肢體動作,那麼,你很容易就可以得到對方的好感,這點屢試不爽。

但相反的,若你總是只顧著談論自己,那麼對方很快就會對話題失去興趣,除非他是一位具有高度同理心的夥伴,不然我想沒人會想聽你談論自己超過 20 分鐘。

對話之所以叫對話,就是要互相傾聽對方想傳達的內容,並藉由提問、仔細傾聽來找出談話者的真實感受。若每個人在和他人談話時,都能遵循這個同理型提問法的原則,我想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溫暖。

科學型提問法

接下來要分享的這個方法則是著重在「理性」層面,透過提出假說、實驗驗證和獲取回饋來讓自己的想法愈發完整且禁得起檢驗,我認為是個相當實用的方式!以下是科學型提問要注意的幾個原則:

  • 觀察現象,構思提問:根據你所見所知的客觀真實事物提出問題。這是什麼現象?背後是什麼造成的?
  • 提出解釋:根據你的觀察、經驗、事實和數據,提出一個能解釋現象的清楚假設。
  • 驗證假設:花時間實驗與測量,試著證明你是錯的。還有什麼假設能解釋這狀況?你遺漏了什麼?你的方法和數據哪裡可能有誤?如果你的假設未受動搖,你就有進展了。
  • 給別人看:如果你覺得假設無誤,四處給其他高手看一看。他們是否看到你沒看到的東西?他們對你的做法與數據是否有疑義?如果沒有的話,你或許可以好好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論。

科學型提問帶來一段研究過程,圍繞著數據、實驗與可觀察的事實。在這個簡便答案充斥的世界這方法要人展開一段望而生畏的追尋,比平常更考驗精神的集中,但能帶來更好的通盤研究與決定。

現在回想一下你之前有沒有做過什麼選擇或行動,後來的結果不如預期,而你想著當初如何有更多資訊,或是著以懷疑的眼光檢視,結果會何其不同?你是否曾經基於沒根據的直覺或想法而行動,如今但願能從頭來過,不然至少先實際檢驗一下再行動?如果你買車錢能更科學的思考,投資前能更科學的衡量,事情會有怎樣的不同?

如果你能把對答案的追尋變得更科學會怎麼樣?

實驗和數據會說出答案

藉由實驗、檢測、測量與紀錄,我們需要設法驗證假設是否正確。唯有嚴格貫徹這種檢驗,包括交給同儕檢查與質疑,我們才能知道這個假設能否支撐整個理論。

這種做法和政界、商界與日常生活完全不同。我們平常所看到的是大家往往講得振振有詞,希望能證明自己是對的,至少是站在「對的」那一邊。科學界不然,你是在證明自己是錯的。當無法證明為誤,勝利才會到來,代表你有了一個合理可信的假設。

如果你的假設通過嚴密檢視,你就有了一套解釋,但即使這樣仍不算完全確定。在科學界,終極答案並不存在,原因在於一旦你的「為甚麼」獲得解答,下一個「為甚麼」就會冒出來,無止而無盡,更多研究需要去做,更多發現有待找出。

你可以靠這套「事實、假設與檢驗」的原則讓提問更加科學。當你根據觀察與事實做實驗,試著了解你的假設是否經得起檢驗,這原則會有不同的運用,而你要擁抱不確定性,迎向未知,知道追尋答案得花時間,所以請準備好採取不同的思維。

圖片來源:Pixabay

我的看法

我覺得這個方法比較適用在「自省」上,藉由對自己的想法提出疑問,並且以具體的行動做檢驗來驗證是否正確。若我們能在工作上、座重要決策時多這麼一個科學型提問的步驟,我想會少去很多不必要的錯誤與麻煩。

這個方法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客觀」,因為我們人的大腦都會有所謂判斷偏誤,經常會合理化心中所想,這也使得我們經常做出不合理的判斷。而「科學型提問法」則是要求我們多方蒐集資訊,並透過驗證假設、聽取他人意見的方式來協助我們做出最合適的決定,減少因不理智而下蠢事的機率,是我相當喜歡的一套方法,也期許我能夠實際應用在自己的工作當中!

總結

我會給這本書 3.5 顆星的評價(滿分 5 顆),雖說我已經是第二次讀這本書,但說實話,我並沒有從這本書當中找到像是其他經典書籍所帶給我的震撼與充實感。提問這個主題非常吸引我,內容也算符合我的期待,但怎麼說呢,有點平淡無奇,沒能有獲得實質上進步的感受。

我想,比較可能的原因是因為書中並沒有太過著墨於「實踐」,而僅是透過理論與作者訪談過的案例來說明這幾種提問法的強大。雖然有附上一些可供讀者參考的小撇步,但對於我這種初學者來說其實仍遠遠不夠,因此才會有種好像有學到,但卻不太清楚該如何實踐的感覺,這是我認為比較可惜的部分。

但當然,路還是要靠自己走。正所謂「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接下來就是我試著將這些原則實際應用在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上了,或許我能在自己實驗的過程中,找出屬於自己的提問原則也說不定!

【平裝售價 $253 NTD】購書連結:博客來

收到更多巫師札記的內容

總算在今年做出新嘗試啦!目前還是試營運版本的電子報!每個月我至少會寄出一篇關於我當月文章的摘要與重點整理,你可以針對有興趣的主題來閱讀!除此之外,我也會不定期的寫信分享近期的學習點和心得,也希望透過電子報來和大家有更緊密的互動!

只要訂閱巫師札記電子報,我就會免費寄出一份關於「如何提升閱讀效率」的電子書,幫助大家更有系統的吸收與學習書上的知識。日後也會持續分享有意義的內容,請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