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的特權》讀後心得|你知道台灣央行在做甚麼嗎?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致富的特權》的讀後心得。這本書是由一群金融業者(其中包含台大經濟系畢業的高材生)針對過去二十年來中央銀行在制定政策上所考量的點,以及台灣央行的運作模式做詳細的解析。

不過書中的內容比較 Critical 一點,對於前任央行總裁彭淮南先生有不少怨言,「致富的特權」說的正是過去央行為了維持經濟成長與穩定獲利而採用的低利政策,導致現在人民反而需承擔更高的生活成本(買不起房子等),個人覺得這本書寫的相當紮實且有依據,不過其中的觀點大家是否要接受,就見仁見智囉!

我會在文章中摘錄兩個我覺得很有趣的知識點,並附上我的看法,最後在文末為這本書做個評價與總結。看完文章後,你會有以下三點收穫:

  1. 台灣歷來的利率政策
  2. 台灣央行現況
  3. 我個人對這本書的評價與總結

台灣歷來的利率政策

剛好這一年間我們經常可以從新聞中看到「美國聯準會升息」相關的消息,所謂升息說的就是「提升利率」,這樣做是想藉由拉高借款所需負擔的還款利率,而使得大家減少消費,降低市面上流動的熱錢,讓經濟降溫,進而達到壓制通貨膨脹的效果。

而壓制通膨正是各國央行的任務之一,作為最重要的金融監管機構,央行最大的任務就是要維持國內的經濟穩定。而央行最大的武器就是透過調整利率來影響市場,這也是多數媒體為何如此關注利率政策變化的原因。

在這個段落中,我會針對書中所提供的台灣利率政策做個摘要,告訴大家我們歷年來的利率政策有甚麼值得注意的地方!

此利率非彼利率

之所以會和大家分享這個段落,正是因為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台灣央行所調整的利率,和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利率居然不一樣!?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一般來說,當我們想看各國利率孰高孰低的時候,在短期利率的項目上,我們通常是看各國的「金融業隔夜拆款利率」,而長期利率的項目則是看各國 10 年期的「公債利率」。

而世界上多數國家的央行(包含美國)每次公布政策利率時,指的是「隔夜拆款利率」的調整,可是台灣央行卻不一樣,我們調整的項目稱作「重貼現率」,是個相當奇妙的標的。

知識科普:什麼是隔夜拆款利率

在談台灣的利率政策之前,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先解釋一下「隔夜拆款利率」到底是甚麼。這個指標講的是銀行每天都會有大量的資金流動,借款戶和存款戶雙方所提取或存入的金額每天一定都有所落差,因此等到當天的營業時間結束,銀行拉下鐵門開始結算出入帳時,經常會有現金較多,或是現今沒有達到法定存款準備金要求的情況。

這時,為了調整手上現金的存量,銀行與銀行間會透過隔夜拆款市場來彼此借貸現金,讓缺錢的銀行能補足缺口,錢太多的銀行可以賺一點小利息,這種借貸方式通常是以日結算,而應付的利率就被稱作「隔夜拆款利率」。

重貼現率是什麼?台灣特色的利率政策

講回台灣的機制,所謂的「重貼現率」,講的是台灣金融機構向央行借款所需負擔的利率。根據書中提供的資料,從 2002 年開始,台灣的隔拆利率便開始遠遠低於重貼現率,這代表銀行同業之間互相借錢將遠比跟央行借錢要來的划算(利息較低)。

這讓大多數銀行不再和央行借款,使得後續不管如何調整「重貼現率」,對於現階段的金融業也不會有太多影響(我就沒要跟你借,你調高或調低利率對我來說都一樣沒用)

因此作者在書中寫到,台灣的利率政策,可以說是象徵意義大於實質作用,表面上看起來和其他國家差不多,但實際上,國內外所定義的政策利率並不相同,拿台灣的政策利率(重貼現率)和國外普遍的利率(隔夜拆款利率)相比,其實不太妥當。

我的觀點:金融業的文字遊戲…

其實我看完這一段時相當震驚,我自認對於經濟、財務這方面的知識相當充足,可居然連台灣央行的所採用的利率指標和國際上普遍採用利率不同的這件事都不知道,實在是可笑至極。

不過根據書中的論述,台灣的央行在彭淮南擔任總裁的那二十年間,並沒有透露太多關於政策制定的資訊,許多事情都是含糊帶過,這也讓一般民眾看不懂央行到底在做些甚麼。就連那些金融業者都只能從一些片面的資訊中,試著推斷出一些結論,也難怪大家對貨幣政策的瞭解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而且同樣都是升息、調整利率,因為不把全名寫出來,讓我們在閱讀新聞的時候,經常會產生誤解,這一點在金融業中似乎經常出現,只能說文字遊戲真的是太複雜了…

前任央行總裁彭淮南(圖片來源:網路

台灣央行現狀

雖然這是兩三年前的書,但針對央行現狀的批判與建議,我個人覺得到現在仍然相當值得參考,而且這幾年真的有改善多少嗎?恐怕不見得。

根據書中的敘述,台灣央行目前的做法雖然看起來跟美國很像,像是也會定期召開理事會、投票決定利率是否要調整,並在會後舉行記者會,也會公布會議摘要,但其實在運作上,我們與美國相差甚遠,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一意孤行的央行

雖說在新總裁楊金龍上任之後情況有所好轉,但過去在彭淮南時代,當有人公開批評央行的決策時,央行除了「私下關切」發言者之外,也會公開大力度反駁批評,反覆用「本行維持匯率的動態穩定」來做回覆(這一段文字看得出作者群對這很不滿),久而久之,讓人們越來越不願意公開評論央行的政策,因為對方根本聽不進去。

問題重重的台灣央行

除了聽不進外人的建議外,書中還列舉出了 6 大央行的問題,並針對每一項進行詳盡的論述,非常精采。不過礙於篇幅,我僅會摘錄重點,讓大家稍微瀏覽一下這些問題的樣貌:

  1. 極少做全面性討論:央行在反駁批評時,經常只引用對自己有利的說法,而忽視那些全面性的資料,對於負面的影響都選擇避而不談。
  2. 對外資訊封閉:央行一直以來都不公開參與外匯市場或債券市場交易的資料,讓外界難以了解央行到底做了些什麼,雖然近兩年有些微好轉,但仍然沒有公開干預頻率與幅度、以及歷史資料等重要資訊。
  3. 理事會效率不彰:台灣的貨幣政策決策會議是理監事會議,但一年只開四次,一次約 1.5~3 小時,在頻率或是會議所花的時間上,在已開發國家中排名倒數。此外,會議也缺乏深度討論,基本上最後還是總裁說了算。
  4. 會議時間短、政策討論難以深入:和上一點有所相關,在本就不長的會議時間中,卻還參雜了央行內部研究單位與業務部門的報告,偶爾甚至還有央行分部的人事案,最終只留了少數的時間讓理事發表意見,這當然無法有好的思考和深入討論。
  5. 政策利率、恐龍利率:前面有提到,央行調整的是「重貼現率」,而在重貼現率遠高於隔拆利率的情況下,央行調整利率對市場的影響力其實有限。作者在書中寫到:「開會表決這樣一個使用頻率不高、影響力也不固定的『恐龍利率』,著實有點弔詭。」
  6. 研究能量有待強化:書中給出了一項數據,指出台灣央行在 2013~2017 年間,每年平均只產出 7 件論文,遠低於其他 GDP 水準和台灣相近,甚至試不如台灣的國家要來少上許多(日本 27、南韓 31、葡萄牙 17….)

我的觀點:需要一個更公開透明的央行

其實我大概看了前三分之一就知道這本書的立場了,雖說過往媒體都將前任總裁彭淮南捧上了天,是促進台灣經濟成長的幕後功臣(的確也是),但人不是完美的,在這些成績的背後,隱藏了多少重要資訊?低利率政策在過去的確好用,但到了如今經濟已趨於成熟的台灣,它還適用嗎?

而且書中提到的「資訊透明化」是我很認同的觀點,比起只讓央行內部的人進行研究、討論與決策,把這些數據攤在陽光下,讓大眾、產學界的菁英們去檢視,給出更好的建議,這不才是一個民主國家應該要有的樣子嗎?

當然啦,這種話我也只能在網路上發表我的看法,會不會這樣做還是得靠金融業者、央行內部自行做出改變。不過多虧了這本書,讓我對台灣央行這些年來的政策設定、利率調整更有概念,學了不少有趣的東西呢!

圖片來源:網路

總結:紮實且不太好讀的經濟類書籍

我會給這本書 4 顆星的評價(滿分 5 顆)。

首先,雖然這本書內容的確很紮實且精彩,但還真的不是那麼好讀。短短兩百多頁花了我將近 3 天才看完,每一個章節中所提到的專有名詞、數據變化方式,都讓我需要花上一段時間理解,這還是在我有底子的情況下,換作是平時不怎麼接觸財經領域的人,我想只會更加吃力。

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內容很紮實,但不太好讀的原因。如果你是個平常就有在關注這領域的人,那麼這本書很適合你;反之,如果你是小白一枚,不好意思,我會建議你先從其他更好入門的書籍開始閱讀,不然這本你絕對吃不下去。

以上就是這次要和大家分享的《致富的特權》的讀後心得啦!這個月除了看書的時間比較少以外,也挑了幾本比較硬核的的書,7 月份會再更努力產文和大家分享的!

P.S 我現在有和博客來簽署聯盟行銷合約,如果你看完文章後覺得心動,想購買此書的話,不妨透過這個連結前往博客來官網購買。不用擔心,你不需要額外付錢,而是原本的買書錢中,博客來會分潤部分金額給我,就當作支持我的創作吧~

收到更多巫師札記的內容

總算在今年做出新嘗試啦!目前還是試營運版本的電子報!每個月我至少會寄出一篇關於我當月文章的摘要與重點整理,你可以針對有興趣的主題來閱讀!除此之外,我也會不定期的寫信分享近期的學習點和心得,也希望透過電子報來和大家有更緊密的互動!

只要訂閱巫師札記電子報,我就會免費寄出一份關於「如何提升閱讀效率」的電子書,幫助大家更有系統的吸收與學習書上的知識。日後也會持續分享有意義的內容,請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