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養身生智慧》書籍觀後感|神奇的老祖宗智慧:啟動人體的自癒力

今天要分享的書籍是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這本書其實已經有點年代,在我家的書櫃上躺了好幾年,剛好我近期有在研讀中醫、養身相關的書籍,因此將讓這本好書重見天日。

本書的作者是北京天人中醫研究院的院長,運用白話且易於理解的文筆來解釋中國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整本書除乾貨還是乾貨,非常紮實且引人深省的觀念深植人心,相當推薦大家閱讀。

這裡也推薦給大家我之前寫的另一本好書 生活中醫 的文章《生活中醫》書籍觀後感|從今天開始善待自己的身體,也同樣是乾貨滿滿喔!

在看完這篇文章後,你會有以下三點收穫:

  1.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依照自然界的規律生活
  2. 《黃帝內經》和《傷寒論》
  3. 我個人對這本書的評價與總結

依照自然界的規律生活

在眾多篇章中,我覺得這段算是講到《黃帝內經》的本質,那就是我們應該要順應自然界的法則,好好的過生活。什麼時間該做些什麼事,什麼季節不該做甚麼事情,只要我們能掌握這些核心的觀念,並且持之以恆的維持,不敢說一定比所有人都健康,但肯定是活得最健康的那一批人。以下會摘錄一些我很喜歡的段落搭配個人見解做撰寫:

(黃帝)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接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結,起居有勞,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上面這段是摘錄自黃帝內經裡的一部分,由此可知《黃帝內經》這本書其實是黃帝和他老師岐伯的對話。許多經典都是以對話紀錄的形式存在,像是《論語》、《蘇格拉底對話集》等等。

而這一段文言文的意思是黃帝詢問天師岐伯:為甚麼過去的人能活得很長久,而且能保持不衰老?而我們現在的人只要年過半百,身體就開始出現衰老的跡象?對此,黃帝問到,是時代變了,還是人的問題?

岐伯明確的回答這個問題:千百年來,天的順序沒有變,永遠是東西南北;四季的更替順序沒有變,永遠是春夏秋冬。變的址可能是人的心。「其知道者」的「道」就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這就是說,我們應該按照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而起居生活,根據正確的養身保健方法進行調養鍛鍊。

「食飲有節」的意思是吃喝都要有節制。這裡還涉及節氣的問題。什麼時候該吃甚麼東西,也就是甚麼時間得什麼時候的氣。例如說,現在很多人會喝菊花茶,但大部分人並不知道他的用意為何。其實菊花茶最關鍵的一點是菊花得了春夏秋冬四季之氣,與其他花相比,他得的最多的是秋冬二氣,很多花到了秋冬兩季都不開花,只有菊花可以開。菊花多了秋冬二氣,它可以補我們的肺和腎。

最後的「起居有常」說的就是每天的晨起和晚上入睡都要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個規律。一定要遵守這個規矩,「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一步一腳印:改善你的壞習慣

如果你覺得最近總是 無故感到疲倦身體使不上力 或是 覺得人生十分無趣 的話,我由衷的建議你從今天起調整自己的作息。這裡並不是要你立刻每天早上 5. 起床晨跑,但至少,每個禮拜都比前一周早 10 分鐘上床這個行動,我認為是值得一試的。

說來慚愧,由於在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這兩塊,我目前僅勉強做到起居有常,因此也只能在這塊和大家分享我的經驗。我如今的作息是大約晚上 10:30 上床,隔天早上 6:20 起床,聽起來很扯對吧,尤其我現在還是個大學生,像我這麼喪心病狂的人,我想真的不多。可是要知道,一年多前的我,還是個動不動就熬夜到三、四點,每天日夜顛倒的過日子。

我大約是在一年前開始調整作息,原因是感覺到這樣下去,我的精神和能量根本起不來,這種渾渾噩噩的感覺真的不好受,於是我參考《原子習慣》的法則,每個禮拜比前一週早 10 分鐘上床,一點一點的調整,到了一年後的今天,我已經可以每天 10:30 上床後半小時內進入夢鄉,隔天 6:20 鬧鐘響時充滿精神的起床,開始我一天的工作。

更詳細的分享我之後有機會再特別撰寫一篇,但在逐步調整的過程中,我確實感覺的我的精氣神逐漸增加,每天能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效率也越來越好。看了談論中醫的書籍之後,更加確信調養好自己的身體能活得更加幸福,接下來的目標便是往飲食這塊做調整!

《黃帝內經》和《傷寒論》

這兩本書相信只要是有好好上過國文課的人都會知道,乃是中國醫道經典的兩大著作,我在先前寫過的類似書籍《生活中醫》中,便談及許多關於傷寒論的內容,而這本書主要在解釋《黃帝內經》。但其中一個篇章,作者很好的闡述了這兩大著作的本質,讓我有種「原來如此!」感覺,於是把它挑選為這篇文章要摘錄的重點之一。

《黃帝內經》代表貴族顯學

作者先是介紹什麼叫做「經」。經是絲線的意思,絲線的原始意象是臍帶。臍帶是我們的生命中很重要的一個東西,它是連接先天和後天的根本,也是我們的人之根本。

「經」的第一個含意是「根本」的意思,另外,我們如果看過織布,或是看過地球儀,都會知道南北為經的概念。織布時先拉過來的這條線叫做經,經現有一個特性,就是只要一被拉過來,他就永遠不許再動。

經書都有亙古不變的特性,這是「經」的又一個含意。「經」是講根本、本值的東西。而相對於經線而言,想要把布織成,還需要有緯線。緯是橫著的縣,古代有經書、有緯書,而緯書則是講變化的書。

在中國的經書裡面,《黃帝內經》這本書作者不詳、寫作年代不確定,最後人們決定用「黃帝」來為代言。「黃帝」之名彰顯古代醫家一統天下醫學的決心,同時避免醫學觀念有如春秋戰國時代的紛爭與不和諧。為了保衛一個偉大的生命理念,各門各派犧牲或放棄自己的某些自由,去謀求中庸之道和陰陽的偕和,利用「黃帝」的權威,確保這本經典可以萬代流傳,並因此惠及千萬民眾。

圖片來源:網路

《傷寒論》代表平民醫學

中國還有一本特別知名的醫書:《傷寒論》。作者一樣先講述何謂「論」?所有發「侖」聲的,都表次序和次第。比如書我們說話有次序,就叫言論;做人的行為有次序,這就是「人倫」;水也有次序,一個個散開的波紋代表水的次序,就是「淪」。

《傷寒論》這本書根據作者的說法,乃是涉及治療學的一本書。他講述的是人得病的次序: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所謂太陽,指的是人的表層,像是膀胱經和小腸經。胃經屬於陽明,比如你感冒發燒,先是體表受寒,如果加深了就會出現陽明的問題,就會吃不下飯,這是胃經的問題。再往下走就會到少陽,就是靠發燒往外趕的勁兒都不足,半表半裡,一會兒冷一會兒熱。這就是得病的次序。

那麼在知道這些順序之後,中醫是如何治病的?作者說一個好的中醫,治病的順序應該是反著的,就是把並一層一層的往外拱。假如陽明得了病,把病拱到太陽這,病就好了。這是一個人體得病和中醫治病的次序,稱之為「論」。

而作者也在這段提出了兩大著作之間的差異:《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有著根本的區別:《黃帝內經》代表的是貴族顯學,其追求的是長生、長壽,其醫理是扶陽固本,手段是強調個性化的養身,強調元氣對人體的意義,故而很少用藥(這也是我個人偏好的觀念);到了《傷寒論》出現的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治病療疾成了首要。因為對貧民醫學的偉大貢獻,人們稱傷寒論的作者張仲景為「醫聖」。

圖片來源:網路

西醫治標,中醫治本:兩者皆不可或缺

其實看了許多中醫的資訊之後,先不論《傷寒論》裡提出的藥方是否有效(畢竟傷寒論我還沒有很熟),但我認為中醫的核心概念還是在我們的身體本身。試著去順應大自然的生態、身體的反應,透過良好的作息和飲食來讓身體更加強壯,最終抵禦疾病的入侵。而這也是我相當憧憬的未來。

但西醫也有其重要性。在處理「外傷」這一塊,我個人還是更願意相信西醫的。充分的理論與解剖訓練,搭配先進的系統和手術室工具,這些都是能將外傷迅速處理好的方法,若是要在短期內看到成效和獲得緩解的話,西醫真的有他們一套方法,而這也是為何現在大家都傾向看西醫,因為它能迅速解決你的問題。

以我個人的看法,我還是會傾向先以中醫的角度出發,在日常生活中將身體給保養好,以長期累積的力量來抵抗疾病;但若哪天真地發生意外,需要迫切的治療時,西醫還是相當值得信賴的。凡事都是一體兩面,中醫和西醫都有其好壞,我們該採取的是截長補短,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才能夠最大限度地保持身體健康。

總結

我會給這本書 4 顆星的評價(滿分 5 顆),這本書最令我驚豔的地方在於,它將原文相當難啃的《黃帝內經》以親民、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同時在書中還附上許多小故事和典故,讓我對於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更加熟悉,也深深為這些傳承已久的知識感到著迷。

總體來說,這本書有一半的篇幅在解釋黃帝內經最重要的一些觀念,包含飲食、節氣和作息等等,另一半則是分享許多名詞的由來,讓人看了眼睛一亮(像是為何我們會說你不是個東西,而不是南北?)。整本書的知識含量相當充足,閱讀起來也不會太過吃力,相當推薦大家可以去附近的圖書館問問看有沒有這本書~(年代有點久遠

【平裝售價 $284 NTD】購書連結:博客來

收到更多巫師札記的內容

總算在今年做出新嘗試啦!目前還是試營運版本的電子報!每個月我至少會寄出一篇關於我當月文章的摘要與重點整理,你可以針對有興趣的主題來閱讀!除此之外,我也會不定期的寫信分享近期的學習點和心得,也希望透過電子報來和大家有更緊密的互動!

只要訂閱巫師札記電子報,我就會免費寄出一份關於「如何提升閱讀效率」的電子書,幫助大家更有系統的吸收與學習書上的知識。日後也會持續分享有意義的內容,請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