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生死課》讀後心得|深入探討臨床醫療與死亡議題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二十一世紀生死課》的讀後心得。正如書名所寫,這是一本在談論死亡的書,作者是一名正在杜克大學醫療中心服務的心臟科醫師,有著豐富的行醫經歷。這本書便是他以自身臨床服務的遭遇,結合醫界對生命與臨終的思考辯論所集結而成。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分享兩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觀點,並附上我的看法,最後在文章結尾處替這本書做個簡單的評價與總結。看完文章後,你會有以下三點收穫:

  1. 拒絕急救的一課:CPR 背後的故事
  2. 與死亡週旋:病人家屬的糾結情緒
  3. 我個人對這本書的評價與總結

CPR 背後的故事

在這個段落中,作者很詳細的講述了現代醫學的發展過程,其中最廣為人知的 CPR,其實也是在不斷摸索中得出來的急救手法。

現代 CPR 最一開始是從營救溺水者開始,史上第一個成功案例在《舊約》中有所記載。以利亞先知去見一位死去的孩子,「伏在孩子身上,口對口,眼對眼,手對手…孩子的身體開始暖和起來。」

之後醫師們在此基礎上去做了非常多的試驗,找出什麼樣的姿勢能讓病患呼吸道順暢,該如何讓他的心臟恢復跳動。

一直到 1960 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庫文霍芬、裘德和尼克鮑克才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論文,一舉整合現代 CPR 的三個要點:供氧、體外去顫,以及按壓胸口。從此 CPR 成為最常見的醫療措施之一,也拯救了無數生命。

拒絕急救?我不想再接受 CPR 了

我在上一段僅簡單摘要了最重要的幾則訊息,書中還有詳細提到各方醫學專家是如何透過實驗得出關鍵資訊,進一步完整了這項醫療手段。有興趣的朋友建議直接找書回來看,內容相當豐富。

回到正題,雖然 CPR 的急救能力無庸置疑,但是在按壓與去顫地過程中,病人也會承受相當大的痛苦。

而且最後就算真的救回來了,病人能痊癒的機率也不高,很可能會以一個更糟糕的狀態勉強活著。即使這樣,我們也還堅持要做 CPR 嗎?

在 CPR 剛出來的時候,醫界普遍堅持只要有希望就要全力治療,哪怕病人沒有痊癒的希望,醫生也要盡力延長他的生命。

可是萬一病人已存死智呢?作者分享了一個案例:

一名六十八歲的英國醫生被診斷出胃癌,他本來就有心臟病問題且健康狀況不好,於是懇請醫療團隊滿足他的心願,讓他輕鬆一點離世,因為治療真的太痛苦了。

即使他一一告訴醫院員工,並親自在病歷上註記:他再也不要接受 CPR 治療。

但當他再次心臟病發時,那個晚上就被 CPR 四次,他也不斷癲癇發作和劇烈嘔吐,可最後還是勉強活了下來,一直拖到最後一刻才終於解脫。

大家不妨換位思考一下,這樣對病人本身真的是好的嗎?如果已經知道不可能痊癒,離死亡也不遠,我們還要在病床上接受這樣激烈性的治療嗎?如果是你的家人,你會做何感想?

我的觀點:尊重病人/當事人意願

我知道大部分家庭仍然對死亡議題感到敏感,避而不提可能是多數人會採取的措施。

可是如果我們不事先溝通,萬一意外突然發生,你該如何做判斷?你身旁的親友又該如何替你做決定(如果你已經失去意識)?

我自己是因為經歷過多次親人離世,包含曾經帶大我的爺爺奶奶和我的父親。對於親人離世前究竟該採取什麼樣的醫療手段,我認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除了爺爺是壽終正寢以外,我的奶奶和父親都是因意外離世,而我們也在醫院和醫生談論了很多關於治療的方式和後續規劃。

但由於老一輩人不喜歡談論死亡,加上子女們放不下,奶奶當時便接受了最高規格的治療,全身插管以維持生命。

其實看著那副景象是非常揪心的,明知對方大概率不會好轉,卻還是要把這些痛苦加在身上,這真的是他想要的嗎?這個問題一直到奶奶離世都沒有解答,也讓我自此留下陰影。

兩年之後又遭遇了我父親的意外離世,這時我才發現,原來死亡離我們這麼近。我們應該盡早思考這些問題,並和身旁的親友表達自身意願,當真的發生意外時才知道該如何處理。

我的母親是一位很有智慧和灑脫的人,在經歷過這些事情後,他決定提前寫好遺囑,並且時時刻刻和我們耳提面命:當我發生嚴重的意外或疾病,就放手讓我走吧!這輩子我已經沒什麼好遺憾的了!

當知道當事人的意願是如何時,我想在和醫療團隊的溝通上也會比較順利,更能擺脫糾結的情緒,以正向的心態送親人最後一程。

所以說如果可以的話,大家也應該提早思考死亡這件事,畢竟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

Image by Stefan Keller from Pixabay

病人家屬的糾結情緒

接下來要分享的段落是關於病人家屬的糾結情緒,當你知道你的至親、伴侶已經沒有恢復的可能性,繼續治療只會加深他的痛苦時,你該怎麼辦?

放棄治療好像就等於殺了他,可是繼續拖著除了浪費醫療資源和燒錢以外,還會讓當事人更加痛苦。大家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今天是你很重要的人發生這種事,你一定也會有這樣的情緒。

醫療代理人的兩難

在美國(我不曉得台灣有沒有)有個「醫療代理人」的制度,如果病人有事先指定誰擔任他的醫療代理人,那麼在他失去意識或回覆治療意願的時候,就會由醫療代理人決定接下來的療程要做到甚麼程度。

作者寫到,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個代理人到底有多難做,即使病人先前曾強烈表達對療程的態度(譬如絕對不要急救、或是絕對要救他等等),但當情況突然發生時,仍然會有很多代理人做出和病人原先態度不同的決定。

究竟代理人要遵從病人先前的意願,還是自行判斷當下對其最有效的治療方式?過程中所出現的掙扎與糾結,都是很值得我們去思考的議題。

我的觀點:醫療太進步所帶來的問題

其實蠻諷刺的,正是因為醫療技術太過優秀,讓我們完全逆轉了「死亡」。總是能用各種手段延長病人的壽命,即使他的身體早已殘破不堪,醫生仍有辦法把他救活。

可是救活根讓其恢復原狀是兩碼子事,對很多人來說,如果無法健康的生活,比死了還難受。

特別是那些自認「已經活夠了」或是「我已經沒救了」的病人來說,該如何體面且輕鬆的過完人生最後一哩路才是關鍵。

有時候我也會夢到自己被診斷出不治之症,在面對治療所會帶來的痛苦,以及我再也無法像以前一樣生活的恐懼,都會讓我對未來失去信心,甚至有想自我了斷的念頭。

可是在醫療如此進步之下,或許還能讓我再活上一段時間。可如果過程是痛苦且折磨人的,我還願意接受嗎?還是乾脆讓我自然死去?

關於醫療與死亡之間的議題,我在看完這本書後有了更完整的認知,也認為這是值得大家深入思考並和親密之人討論的重要事項。

總結:探討死亡與臨終治療的經典著作

我會給這本書 5 顆星的評價(滿分)。

雖然說在敘述與內容排版上並不是太好讀,但書中豐富的實際案例,搭配作者針對死亡所提出的大哉問,都能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一起思考這些問題。

從醫學、社會學、認知心理學等角度切入,並搭配統計數據和佐證資料,都讓這本書的內容更具說服力,是探討死亡與臨終醫療的經典著作,非常推薦大家閱讀,會是一場很有趣的思辨之旅。

以上就是這次要和大家分享的讀書心得!有任何問題都歡迎用 Email 或社群聯繫我,我一定會盡快回覆!

P.S 我現在有和博客來簽署聯盟行銷合約,如果你看完文章後覺得心動,想購買此書的話,不妨透過這個連結前往博客來官網購買。不用擔心,你不需要額外付錢,而是原本的買書錢中,博客來會分潤部分金額給我,就當作支持我的創作吧~

收到更多巫師札記的內容

總算在今年做出新嘗試啦!目前還是試營運版本的電子報!每個月我至少會寄出一篇關於我當月文章的摘要與重點整理,你可以針對有興趣的主題來閱讀!除此之外,我也會不定期的寫信分享近期的學習點和心得,也希望透過電子報來和大家有更緊密的互動!

只要訂閱巫師札記電子報,我就會免費寄出一份關於「如何提升閱讀效率」的電子書,幫助大家更有系統的吸收與學習書上的知識。日後也會持續分享有意義的內容,請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