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孤獨的價值》的讀後心得。對沒錯,又是我們森博嗣老師的書,繼前兩本的《沒有路的路》和《人生超整理》後,這次將帶給大家第三本的分享!
而這本書從書名就知道,內容便是圍繞在森老師對於「孤獨」的看法,作為一個特立獨行的作家,他又是如何看待孤獨與寂寞之間的聯繫?我們又該抱持著甚麼心態面對孤獨?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分享兩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觀點,並附上我的個人心得,最後在文章末段替這本書做個簡單的評價與總結。看完文章後,你會有以下三點收穫:
- 孤獨對人類來說是必要的存在
- 接受孤獨的方法
- 我個人對這本書的評價與總結
孤獨對人類來說是必要的存在
人是群居動物,我們在生活中也總是習慣成群結隊。學生時期和要好的朋友一起上學嬉戲、進入職場後和同事們在茶水間聊八卦,組建家庭後和親朋好友分享生活…
而也正是因為主流價值觀認為這才是大家理想中的生活,讓我們汲汲營營的在追求這些人際關係,一旦發現自己孤身一人,哪怕只是一下子,就會下意識地覺得孤獨、覺得寂寞。可是,孤獨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孤獨能讓你活得更自在
森老師認為,其實孤獨對人類來說,是非常重要且很有價值的狀態。為了讓我們從不同角度看這件事,他分享了自己的生活和心態。
森老師住在郊區,大部分時間都是和自己獨處,雖然與家人同住,但彼此之間只有吃飯、帶狗出門散步時才會碰面。而且出門都騎自行車,活動範圍不大也部會和太多人有交集。
此外,工作上也全都是靠電子郵件搞定,買東西都用網購,家裡的電話根本不太響…就是過著如此「和世間脫軌」的日子。
當他一個人時,不是在庭院除草栽花,就是在車庫裡工作,或是在書房看書。或許在他人眼中,這是「孤獨」而且「一成不變」的生活,但森老師說,他認為這樣的時間是他「創造的」,並且能感受到每天都有新事物產生,他非常樂在其中,完全不覺得寂寞。
不要失去獨處的時刻
正如同我在第一段所述,普遍來說,大家都會認為「團體行動」才會讓我們安心。因此家長或老師都會希望孩子們能融入團體,如果這時發現有人排斥或被孤立,就會很緊張的想進行干涉。
而在家中,很多父母也因為想和孩子培養良好親子關係,不管什麼活動都要一起。要求所有事情都要開誠佈公地和家人分享,甚至強迫孩子接受這樣的價值觀。
但森老師認為,每個孩子的性格並不相同,如果因為他性格內向(書中是用陰鬱,但我覺得有點嚴重了),以至於不想配合時,父母就應該不再逼迫他。
此外,雖然親子相處的時間很重要,但同樣也需要留給孩子一些獨處的空間。一昧地要求孩子遵循父母的想法只會讓他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而若是能提早學會和自己獨處,將會對未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問題上更有幫助。
我的觀點: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
我覺得這段最想帶給讀者的觀念是:孤獨並沒有不好,甚至在合理範圍內,孤獨能讓你過上更自由自在的人生。
我也想在這段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從小我就被父母灌輸「要交很多朋友」、「生活一定要很多采多姿」、「不要總是一個人行動」等觀念,這讓我潛意識的認為朋友多=我是好孩子。
所以我每到新環境(新幼稚園、升上小學或國中),就會想盡辦法讓自己融入團體,甚至是憑著我的個人特質拿下團體中的領導地位(俗稱孩子王),而這樣做也確實讓我成為很多人羨慕的對象。
就這樣一直到國中、高中甚至大學,隨著人際關係因年齡增長而變得更加複雜,交很多朋友、和朋友相處對我來說早已不是什麼快樂的事。該如何找出自己在團體中的定位、我會不會因為做這件事得罪人、明明沒有很想跟這個人相處但卻還是得做表面功夫…
為了維持所謂的人際關係,我每天都過得好累。除了一些真的很合得來的朋友,我壓根不想和其他人有過多交流,可是礙於這些既有觀念,我還是笑臉迎人,還是扮演著好相處的角色。
一直到大學以後,我剛好因為某些緣故和很要好的一群朋友吵架。本以為在失去這段關係後我會很難受,結果我發現好像根本沒差?大家還是過著原先的生活,我也不用再花時間跟他們相處,突然覺得時間變得好多。
於是我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從大二開始就不再管他人對我的看法,以及人際關係的維持等等。
上下課時不再等人,戴上耳機就直接高歌離席;吃飯也變成一個人吃,不再需要配合吃飯速度慢的朋友;晚上或假日的休息時間全都拿來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再參與朋友間的聚會…
我突然發現這樣做之後,我整個人都變清爽了。不但在產能上大幅提升,還勇敢的去嘗試了以前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
而由於少了人際關係的束縛,我對自身生活的掌握度也大幅提升,這帶給我很大的安定與幸福感。
當然啦,這樣做是有些極端,我自己這樣做一年之後,還是覺得偶爾出席朋友間的聚會和社交還是有必要的。
因此只要提前和我預約,我還是會參與。而這些朋友也會更珍惜和我相處的時光,我反倒不用像以前一樣瞻前顧後。
不過關於這兩者之間的頻率和尺度,我認為每個人會有最適合自己的節奏。適當的獨處和社交都很有幫助,我會建議大家可以嘗試調整現階段你在這兩者之間的比例,找出最舒服的生活節奏。
接受孤獨的方法
雖然在上一段提到了很多關於孤獨、獨處能帶給我們的好處。但說真的,如果沒有好的心態和方法,在面臨孤獨時,你還是會覺得不安,並想逃離這個狀態。
因此這個段落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森老師所分享的幾個「接受孤獨的方法」,同時也會聊一些我的個人經驗!
嘗試寫詩吧
森老師認為,接受孤獨,其實就是消除掉孤獨帶來的寂寞感,並下意識地融入孤獨的環境。而要達成這一點,我們的主觀認知非常重要。
主觀認知簡單來說就是「心情」。當我們身處在孤獨中,感受到寂寞、痛苦時,可以問問自己「這就是無比珍貴的孤獨感嗎?」這樣一確認,就會發現你好像沒那麼悲傷了,但感受可能不會就此消失。
而森老師建議,當我們有這類情緒時,可以嘗試創作(書中是建議寫詩)。我個人非常推薦寫文章,對於台灣人來說,寫詩甚麼的太文青、難度太高,反倒是把心情寫下來的隨筆心得更有價值。
我在遭逢親人離世、工作或人際關係上的巨大挫折時,也都會利用寫作將我的情緒抒發出來。同時也可以透過創作,以不一樣的角度看待這件事情,讓你更加客觀。
鑽研自己的樂趣
森老師是個研究者,因此當他獨處的時候,最先想做的便是埋首於「研究」。說實話,還真的挺羨慕有這種興趣的人,一個人獨處反而能發揮更大的價值。
那麼我們可以做甚麼呢?森老師建議我們投身於鑽研自己的興趣,你喜歡讀推理小說嗎?喜歡騎自行車嗎?喜歡寫文章嗎?
我個人覺得要有一個能鑽研的興趣其實蠻難的,所以不妨挑一些能幫助你提升自己,而你做起來又不那麼排斥的活動(我當時選的就是閱讀和寫作)。
只要是能讓你在獨處時好好思考並有所產出的活動,我覺得都可以嘗試看看。鑽研久了遲早會變成你的興趣,而你也能更加享受孤獨的感覺。
我的觀點:嘗試獨處、習慣獨處、愛上獨處
不得不說,在這個愈發進步的時代裡,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沒有過往那麼深了。現在大家的重心都轉向自己,該如何與自己相處也成了我們必須面對的議題。
剛開始的時候一定會有所恐懼,總覺得我好像被全世界拋棄了。但我希望大家在看完這篇文章,或看完這本書後,能鼓起勇氣開始嘗試。
當我們嘗試獨處並堅持一段時間後,我們會慢慢習慣獨處所帶給我們的好處。孤獨感對你來說再也不是什麼值得害怕的事情了,反而成為你感受不同面向的自己的一種方式。
到了最後,你或許會和我跟森老師一樣,愛上獨處的時光。這並不是要你隱居山林,而是利用生活中的一小段時間和自己相處,感受片刻的孤獨。孤獨的價值,遠比你想像中要來的大。
總結:從不同角度看待孤獨
我會給這本書 4.5 顆星的評價(滿分 5 顆)。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主題,關於孤獨、寂寞和獨處,都是我近幾年深有感觸的議題。而透過這本書,我看到了特立獨行的森老師是如何看待這些事情,也從中得到了不少啟發。
推薦給那些對於人際關係感到恐慌,或是覺得生活好無聊、好寂寞的朋友來讀讀看這本書。或是你單純和我一樣,對孤獨這個主題感興趣也非常歡迎!一定能從中得到很多有意思的觀點!
以上就是這次要和大家分享的讀書心得!有任何問題都歡迎用 Email 或社群聯繫我,我一定會盡快回覆!
P.S 我現在有和博客來簽署聯盟行銷合約,如果你看完文章後覺得心動,想購買此書的話,不妨透過這個連結前往博客來官網購買。不用擔心,你不需要額外付錢,而是原本的買書錢中,博客來會分潤部分金額給我,就當作支持我的創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