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單人生》書籍觀後感|資本主義下的謊言:被壓榨的平台工作者

這篇文章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接單人生>這本書。內容大部分是針對美國幾間共享平台與企業,和一些身處此模式底下的工作者做調查和訪談,最終整理出幾個重要的洞見和對這個趨勢的看法。

而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你會有以下三點收穫:

  1. 共享經濟到底是什麼?四種分類帶你認識共享經濟
  2. 美國知名的四大共享經濟平台
  3. 我個人對這本書的評價與總結

首先,我們來談談共享經濟,這倒底是什麼樣的模式?

根據書中所整理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共享經濟其實是一個概括性名詞泛指以產品與服務的提供、共享與再利用為目的,替用戶進行配對的 P2P 公司。從像是 Airbnb 和 Uber 等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大企業,到 Neighborgoods 這種免費的耐久財分享網站,都是以這樣的概念經營,以台灣來說,foodpanda 也可以算是共享經濟的一份子。

而當我們更深層的去定義『共享經濟』,會發現它其實有四種不同類型。根據美國期刊<Context>所述,共享經濟活動可分為四大類別:

一、商品再流通

這類型的服務可降低交易成本,譬如商店寄賣費用和財物損失風險,並提供有公信力的賣家資訊,以降低與陌生人進行金融交易的可能風險。

二、提升耐久財使用率

如 Airbnb 和較早期的免付費平台 Conchsurfing.com 等服務,讓使用者可以賺取外快來補貼主要收入,同時也提供費用低廉的商品與留宿空間。

三、服務交換

如 TaskRabbit、Handy 和 Zaarly 等服務,可為需要或想要工作,以及正在尋求協助的個人用戶進行配對。

四、生產性資產共享

這種類型的服務旨在促進生產,而不是消費,會提供共用的工具及工作地點,如駭客空間(專供程式設計師使用)和自造空間。

所以其實共享經濟涵蓋的範圍相當廣泛,算是一個現代人相當喜歡的一種模式,隨處可以看到不同公司或新創都是以這種概念來建構它們的商業模式。

實際案例|四項知名共享經濟服務說明

講了許多概念,在這個部分,想要幫大家科普一下在美國十分盛行的幾間共享服務,雖說有些已經停止營運,但在當時可都是創造了一定程度的話題,促使越來越多人開始投入這個領域。

Airbnb

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平台在 2008 年誕生於舊金山,是由兩個付不出當月房租的室友所成立。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舉辦研討會的那個周末,他們故技重施的在家裡擺了幾個充氣睡墊,租給訂不到旅館的人。時至 2015 年 11 月,Airbnb 的房源數量已經超過 200 萬個,更在 2017 年 7 月突破 300 萬大關。透過這個網站,房東可以把自宅或閒置空間租給房客,而平台則提供刊登服務,並扮演交易中介的角色。也就是說,要等房客抵達住處並確認一切都和網路上的資訊相符後,款項才會提撥給房東。

Uber

這個公司的創立故事有許多版本,根據 Uber 網站所述,2008 年,在巴黎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崔維斯.卡蘭妮和格瑞特.坎普因為叫不到計程車,於是想出了一個簡單的方法,讓乘客輕鬆一按,即刻上車。

由於創辦人社會階級高,所以第一代的 UberCab 其實是豪華私人轎車服務,使用者可以透過手機按鈕或簡訊叫車,價格大約是一般舊金山計程車的 1.5 倍。這項服務一開始被指控為「無照經營計程車事業」,不過之後它們把名稱改為 Uber,開始用這個品牌名稱營運,並且在官方 facebook 頁面上表示自家服務「比計程車更優質」。

之後更是透過社群媒體、廣告的力量來收集民眾的請願,向政府機關施壓,最終也成功讓美國政府對這間公司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

TaskRabbit

據傳這間企業之所以會誕生,是因為創辦人莉亞.巴斯克和丈夫某天發現家裡那隻 45 公斤的黃金獵犬沒狗食了。他當時就覺得,一定有某個鄰居正在連鎖超市替狗兒買東西吃(我是覺得有點不合理拉),要是他可以跟鄰居聯繫,請對方幫忙買一點,哪該有多好?就這樣,這種社區互助精神一直延續到現在。

根據其官網上的敘述,這項服務「其實就是延續了鄰居互助的傳統理念,並注入新意」讓使用者可以將跑腿雜物或技能性工作外包給社區值得信賴的人,在找到可靠無虞的社區幫手後,就能以更聰明的方式生活。(=臨時派遣工,有點像台灣的小雞上工)

Kitchensurfing

這個平台成立於 2012 年,供使用者聘請專業廚師到家中幫忙舉辦餐會與派對,一開始和 TaskRabbit 一樣,也是以市場經營制。廚師需要到平台公司內部的測試廚房煮一頓飯並接受評估,通過之後就可以在網站上刊登個人資料與菜單。

但在 2015 年公司決定轉型,仍保留市場機制模式,但同時推出並開始大量宣傳 Kitchensurfing Tonight 服務,客戶不想外出用餐或叫外賣時,就可以選用這項隨需型的新方案,請廚師上門為客戶提供烹飪的服務。

不過這間公司最終於 2016 年 4 月倒閉。雖然我個人蠻喜歡這種私廚的模式,先前有做過相關的提案,可惜這間公司最終沒能繼續營運。

總結

我想,我會給這本書 4 顆星的評價(滿分 5 星),雖說我在這篇文章的前兩部分,提到的主要都是共享經濟的說明和一些案例,但其實這本書真正想探討的,是這樣的模式之下,帶給平台工作者的一些負面影響,以及這個模式究竟有沒有為社會帶來正向的影響力?

書中很大的篇幅都是作者透過質性調查(訪談)的方式,去蒐集各平台工作者的真實經歷和他們的真實想法,最終整理出一些對這個模式的洞見,也讓我看了十分震撼。

共享經濟?廉價雇傭勞力?

我可以直白地說,書中提到的例子裡,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不認為這個模式有給他們帶來正面的幫助,甚至可以說反而因此過得更加不快樂、窘困。

原因是因為隨著『共享』這個概念興起,越來越多人是靠著在這個平台上接案來生存,在高度依賴這個模式與整體風氣盛行之下,像是 Taskrabbit、Uber 等平台也對接案者設下種種要求,像是工作者一定要在 30 分鐘內回覆客戶的訊息、如果拒絕案子數量太多演算法會讓你無法拿到一定數量的案件,又或者是休息太長時間會被凍結帳戶等等,都讓這些工作者感到更大的壓力。

尤其如果是開 Uber 的司機,他們通常會貸款買車已加入這個行列,再配上傭金抽成和油錢,他們往往得在一周至少開兩天到三天的車才有辦法損益兩平,這也變相使得他們需要全職擔任 Uber 司機才有辦法維生。

換句話說,他們成為了「沒有保障」的全職工作者,因為若是公司編制底下的正式員工,你會有分紅、員工福利和勞健保,會享有公司給你的保障,可如果你今天是平台的接案者,那麼按照他們的說法,你們是平等的合作關係,並不存在向公司那樣的制度,這個一開始很吸引大家的點,到後面卻成為讓工作者難以生存的說詞。

越活越回去?變質的雇傭模式

先前工業革命時代,那些先賢工作者用血汗來抗爭,所爭取到的勞工權益,像是每週最長工時、勞健保福利以及工傷的理賠等等,卻被現在這個「共享經濟」的名義給逐漸吞噬,越來越多人被迫在這些平台上超時工作,在不穩定的情況下勉強維生,一旦出現狀況,也無法獲得應有的幫助。

這也讓我不禁覺得,這根本是打著「共享經濟」之名,去雇傭廉價且不需負責的廉價勞力來營利,這其實並不是個健康的商業模式,他的成功是建立在多數工作者的痛苦與不安之上。

看到現在越來越多人因為這種模式而陷入不穩定超時工作的惡性循環,實在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但站在企業的角度來說,縮減人力成本是再合理不過的選擇,尤其在這個快速迭待且變動的時代,誰也不敢保證能長久經營。

更何況當今天有人開了先例,發現可以透過外包、派遣或是這類共享平台的方式來獲取廉價勞動力,而不用給予企業正職員工的待遇,其實會讓不少企業爭相效仿,這也是我看完這本書後覺得蠻沉重的事,雖說我應該是不至於到找不到穩定的正職工作,但當今天不穩定的工作者越來越多,會帶來一定程度的社會問題,進一步造成貧富懸殊擴大,中下階級愈難翻身的處境。

不過講了這麼多,其實我也並沒能做相關的具體行動來改變這個情況,不單單是共享經濟,現在雇用的模式已經逐漸轉向外包、降低成本,就連我現在的公司也都有一部份同事是透過外包人頭公司雇用,而非掛在我們總公司的名下,這樣的情況層出不窮,就連我所處的大公司都透過這種方式來降低成本和麻煩,那麼在我所看不見的地方,這種模式一定愈發盛行。未來,這種類型的工作只會越來越多,而真正能賺錢的,都是那些高門檻、具不可取代性的職位,M 型社會並不是說說而已,我似乎已經能看見幾年後階級之間的差距了,令人擔憂。

收到更多巫師札記的內容

總算在今年做出新嘗試啦!目前還是試營運版本的電子報!每個月我至少會寄出一篇關於我當月文章的摘要與重點整理,你可以針對有興趣的主題來閱讀!除此之外,我也會不定期的寫信分享近期的學習點和心得,也希望透過電子報來和大家有更緊密的互動!

只要訂閱巫師札記電子報,我就會免費寄出一份關於「如何提升閱讀效率」的電子書,幫助大家更有系統的吸收與學習書上的知識。日後也會持續分享有意義的內容,請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