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過年了,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年後轉職」的想法。
剛好我也正打算花點時間整理這一年的工作項目並更新我的履歷,就讓我透過這篇文章來和大家分享華碩產品經理都在做些什麼,以及 JD 上所寫的工作項目到底是甚麼意思?
說實話,我覺得我們家在 104 上寫的 JD 都有夠簡略,當初要不是我前主管有稍微解釋給我聽,我肯定是一頭霧水。
所以這篇文章我會挑其中一個產品經理的 JD 來當作範例,逐條解釋這些項目的細節以及我這一年工作的感想,希望能幫到一些對”硬體”產品經理工作有興趣的朋友。

硬體產品經理 JD 怎麼看?
我隨便挑了一個消費性產品的 ASUS 產品經理在 104 上發的 JD。
如果你和當時的我一樣,沒有在科技業工作過,對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也沒啥概念的話,你通常會有種”好像知道要幹嘛但卻又有點虛”的感覺。

我們來細部看這 4 個項目:
- 協助新產品開發之產品規格/時程/成本之掌控
- 協助規劃新產品上市時程
- 協助規劃產品行銷策略
- 協助管理產品生命週期及分析競品
靜下心來思考一下,雖然他很攏統的告訴你工作的範疇,但…具體來說你要如何掌控成本、時程和開規格,如果一點功課都沒準備就傻傻的去面試,很可能第一關就被刷掉了XD
所以接下來我會快速跟大家分享,這些項目我在日常的工作中都是如何處理和執行的!
一、協助新產品開發之產品規格/時程/成本之掌控
這一項幾乎可以說是產品經理的核心職能,而在華碩,負責控管這一塊的 PM 稱為 SPM(Sales PM),也是我現在的工作崗位。那麼,具體來說該如何執行?
- 開發產品規格
簡單來說,我們的工作就是觀察競品和市場趨勢,來判斷我下一代產品在規格上有哪些需要改動的地方。
以手機來說,你的 Memory SKU 要開哪幾種、相機要有幾顆、Sensor規格怎麼開、電量和充電瓦數…|
基本上所有硬體的規格你都要很熟悉,並透過大量了解市場資訊來幫助你開產品規格。
– - 管控產品時程
華碩 PM 算是切的蠻細,RnR 分的算相當清楚,除了 SPM 以外,還會有一個叫 PPM 的職位,專門在 SPM 訂好規格,Kick off 開案後接手後續 NPI 導入到 MPI(量產)的時程規劃。
但身為產品經理,我們還是會需要密切與 PPM 對標時程,確保產能可以滿足前線業務的需求數量與時間。
關於硬體的產品開發,我之後會再寫一篇文章來跟大家說明,有興趣的也可以先上網搜尋相關資料!
– - 管控產品成本
嚴格來說除了產品的成本,所有和這個產品(通常內部會把它當成一個專案)有關的費用,都是 SPM 要負責管理。
所以除了在開產品規格時要在有限的預算內堆出最讓消費者(客戶)有感的產品之外,其他包含 RD 調研、軟體授權和一些零零總總的費用,也都必須統一由 SPM 提報給老闆,拿到 BU Head 同意之後才能進行。
而且因為本 BU 不是特別賺錢,老闆在費用的管控上非常嚴格,小至幾千美金的費用都要提報到 BU Head,有時候真的覺得好嚴格XDD
二、協助規劃新產品上市時程
關於新產品上市時程,我自己覺得每個產品線都有他判斷和規劃的標準。
以我們家手機來說,先前主要會跟著 1 月底舉辦的 CES 全球消費性電子展發表。但現在為了搶快,我們改跟著高通發表最新晶片的日子發表,為的就是對外宣稱我們最早跟上新一代的旗艦 SoC。
所以這兩代都會在 11 月左右發表(高通發表晶片日期約落在 10 月底),而我們產品經理就必須以此回推我該在何時就將規格訂好並讓大家開始動起來,滿足在目標上市時間前完成量產並將貨鋪到各國。
簡單來說,這個工作項目就是要求產品經理要能清楚知道目標,並以終為始拉出計畫,讓所有單位 Work on schedule。
一個合格的 PM 要能確保大家認知一致且在計畫中預留一些 buffer 以應付各種突發狀況。
三、協助規劃產品行銷策略
雖然我們也有 MKT Team,但身為產品的 owner,你是最清楚產品亮點的人。因此我們必須將產品規格轉化成 MKT 聽得懂的素材,告訴他們有哪些值得主打的項目。
除了行銷,其實我們也會和前線業務討論銷售計劃,包含要賣哪些國家和 SKU,同時帶著銷售規劃和供應鏈的人討論該如何安排工廠人力、備料節奏等等…有著非常深奧的學問。
簡單來說,在規劃完產品之後,你要從原先和 RD 討論技術規格的模式中退出,改用銷售/行銷/產能規劃的角度來和其他單位討論。
我自己最近有些因為太常陷入技術討論中,講話開始喜歡帶一些難懂的技術詞彙,這對 RD 來說當然沒什麼,但對於前線單位卻反而會造成溝通困難,一般消費者也不會 Care 這些細節。
所以該如何適時的切換思考和說話方式,也是產品經理重要的能力之一。
四、協助管理產品生命週期及分析競品
這個我個人覺得相對簡單一些,產品生命週期簡單來說就是看何時要停止生產(EOL),手機這邊相對單純是因為,我們通常一代產完一定數量之後就會直接 EOL,只要在系統上按兩下就搞定。
但這也是因為手機的週期比較短,而且比較不會有 Overlap 的情況,通常都是下一代要出的時候,上一代剛好賣得差不多。
至於競品分析,這也是我們的日常工作,除了競品每發一支新手機時我們要做對內的分析報告之外,我們也會整理各家競品的 Roadmap,看看同價位帶的產品分別主打哪些項目。
我自己蠻喜歡做這類報告的,會讓你對這個業界有更深的了解,同時很大幫助你在規劃下一代產品時,快速抓到該注意的幾大重點。
我先前在部落格上發的幾篇手機相關文章,其實就是把對內做的報告潤飾過的版本,只不過畢竟是 For 內部人看的,有時沒時間微調就會讓文章讀起來相對生硬,這也是我之後會努力調整的方向!
新鮮人/沒經驗也能做硬體產品經理嗎?
這也是去年的我在面試之前最大的疑問,身為一個文組新鮮人,既沒經驗又沒技術底,對科技業也僅是一知半解,公司到底憑什麼錄取我?
經過快一年的洗禮後,針對這個問題,我想也能回覆一二,不過以下皆為個人觀點和勉勵,請大家不要照單全收XDD
有人介紹事半功倍
很現實的,如果你是直接在 104 上搜尋相關職缺然後投履歷,在沒有相關經驗的情況下,大概有 9 成以上會石沉大海,畢竟人資在篩選履歷時,第一個刪掉的就是我們這種門外漢。
那麼我當時是如何應徵上這個職缺的呢? 靠的正是我先前實習時認識的前輩介紹。因為實習時的表現還不錯,給他留下印象,當我現在的老闆問他有沒有推薦的年輕人時,我的名字就被他推上去了。
細節推薦大家可以去看我先前寫的面試分享文,但老話一句,求職時有人介紹真的會容易許多,而且你也會更知道這間公司的風氣和更具體的工作內容。
沒有人脈怎麼辦? 展現你的專案管理與市場分析能力
如果你甚麼都沒有,那麼想得到這份職位,你需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但無論你多努力,一些像是成本控管(BOM Cost)、硬體產品開發流程和一些技術相關的內容,你的確無法靠自己學會,你能做的就是盡量展現你的「專案管理」和「市場分析」能力。
產品經理的核心職能中,「規劃」是很重要的一項,而就算你今天沒有在科技業工作的經驗,你也能從過往做過的專案,甚至是辦過的活動中,找出能證明你是個邏輯清楚且能有效規劃時程的證據。
呈現在履歷上的同時,也針對產品去做地毯式的市場調研,如果能整理出一份簡單的 Roadmap 介紹,一定會讓面試官印象深刻,讓他知道你除了對這份工作很上心之外,也具備對市場的理解和大局觀。
對自己更有自信: 白紙也有白紙的價值
在那些經驗豐富的 PM 主管眼中,我們確實就像一張白紙,啥都不會,需要花很多時間教學。
但有時旁觀者清,正是因為我們什麼都不懂,反而能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想法和建議,讓這些業界資深人士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產品。
除此之外,如果你學習能力夠強,便能在沒有太多先入為主的觀念下快速吸收知識。
新鮮人 or 沒相關經驗雖然會讓你看起來很菜、矮人一截,但也會讓其他部門的人更願意和你多講一些,你便能從中學到更多知識。
個人心得: 很痛苦但會成長許多
即便我有人介紹,加上主管願意花時間帶我且我自認學習能力還不錯,我在這一年還是過得十分痛苦。
工作超過 12 小時是常態,且因為要負責的範疇太廣(前線銷售到後勤供應鏈),你會發現永遠都有更多專業知識和細節需要學習,永遠有做不好的地方。
工作壓力超大,一不小心犯錯就可能讓公司賠掉幾十萬美金,同時主管的高要求、各單位之間的 beef 和職場政治,都讓我經常心力憔悴,很想直接回家躺平。
但是熬過來之後發現,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磨練,讓我在這短短一年的時間中,不但快速累積了技術相關的知識,同時對整個硬體產品的生產銷售規劃更有概念。
可以說每個月都在進步,都比前一個月的自己要懂更多,主管也逐漸將一些重要的工作交代給我,雖然痛苦,但紮紮實實的感受到自身成長。
所以我會建議有興趣進科技業當 PM 的朋友,有機會一定要試試看。即便你中途不幸夭折,但我覺得都會是很棒的體驗。
Overview 整個產品開發到生產,再到前線銷售,跟完一次完整的 lifecycle 才知道原來一台手機背後有這麼多細節,實在是太有趣了!